电离结构“反向”的行星状星云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  |   2018-08-07 16:03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8月6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欧洲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个电离结构“反向”的行星状星云——围绕白矮星的电离物质。这种反向结构被认为是源于恒星的一次“重生事件”,即恒星表面喷射出物质并冲击了星云物质。

  恒星演化主要是因它们的组成(元素的丰度)在生命历程中发生改变,一般首先是氢燃烧(主序星),然后是氦燃烧(红巨星),并逐渐燃烧更重的元素。随着低质量恒星的老化,它们的外层通常会脱落,形成“恒星风”。在这一生命后期,低质量恒星将通过“恒星风”慢慢地弹出它们的大气层,形成行星状星云。而当恒星从红巨星向白矮星过渡时,它的温度会升高,并开始使周围恒星风中的物质发生电离。这使得较靠近恒星的气态物质高度电离,而较远的外层气体则较少电离。

  然而,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天体物理研究所(IAA—CSIC)研究人员马丁·格雷罗及其同事,在研究行星状星云“HuBi 1”时,发现了相反的情况:“HuBi 1”星云的内部区域较少电离,而外部区域则高度电离。研究团队经过分析发现,中央恒星的温度出人意料的低,而且它的光学亮度在过去的50年里迅速下降。

  研究人员认为,内层星云会被恒星喷射物质(通常发生在恒星演化后期)引起的激波所激发。恒星物质冷却形成尘埃,使恒星模糊不清。在没有来自中央恒星的电离光子的情况下,外层星云已经开始重组。

  研究人员总结表示,由于“HuBi 1”的质量与太阳大致相同,因此这一发现可为我们了解太阳系的潜在未来提供线索。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

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kj/201808/t20180807_4660320.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