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透视:燃料电池之氢储运篇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   2020-09-26 07:59

来源:今日新材料

长期以来,氢的高密度储运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我国氢能布局的瓶颈。氢气储存方式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氢化物储氢和固体储氢。氢气输送方式主要有气氢拖车、液氢槽罐车以及管道运输氢气。

我国目前储存氢能的方式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高压气态储存是最常见的储氢方式。氢气的密度小,一般需用到1.5MPa以上的高压才可用特制的钢瓶贮存。当前国际上已经有可承受压力达80MPa的轻质材料储气瓶。而对于固定地点的贮氢,在合适的地质、地理条件和良好的封口技术条件下可采用地下贮存,这种方式不需要专用的贮氢容器,可以大大的降低贮氢的费用。

低温液态储氢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氢气冷冻至零下252.72摄氏度以变为液体,然后保存在特制的高度真空的绝热容器中,常见的同时也是最理想的是杜瓦瓶,但是杜瓦瓶造价较高,所以无法得到广泛使用。目前液态氢主要用作火箭燃料。

目前中国高压气态储运氢技术相对成熟,依靠压缩机将氢气压缩到储氢瓶中,储氢瓶压力多为30MPa,然后用集装格和长管拖车等工具进行运输,长管拖车运输设备产业较为成熟,但在大规模、长距离储运技术上,成本和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改善,整体发展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生产高压储氢瓶的企业有京城股份、中材科技、中集安瑞科等。而国内在低温液态储氢方面表现得较为弱势,在液氢储运技术、液氢工厂、相关产业化上还有多重难关待突破。少许的液氢主要被用于航天及军事领域;金属氢化物储氢和有机氢化物储氢均处于实验室阶段。

目前,国内的液氢产能十分低,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氢能需求。全球氢液化设备主要由美国AP、普莱克斯、德国林德等厂商提供。国内液氢技术和装备能力发展落后,应用范围十分窄,特别是民用领域的液态氢几乎处于空白地段。目前国内涉及氢液化开发研究的有航天101所、国富氢能等单位。资料显示,我国当前最大氢液化规模为每天生产2吨,液化设备依赖进口,与国外技术差距明显。从当前液氢技术和装备发展现状和趋势看,未来在降低氢气液化能耗和氢气液化成本上存在一定空间。相关数据显示,当液氢工厂的生产规模小于5吨每天时,氢液化的能耗超过10千瓦时每千克,当规模达到50吨每天和150吨每天时,氢液化能耗可降至约7千瓦时每千克和6千瓦时每千克。氢液化工厂规模由5吨每天提高到50吨每天时,氢液化总成本可降低50%。根据美国商业管制清单,限制了我国进口日均生产10吨以上的氢液化技术及装备,以及DN50以上液氢阀门、膨胀机、液氢泵等关键设备。在进口遏制的情况下,国产民用液氢技术和装备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据了解,国内液氢技术和装备正得到不断进步。航天101所国内首套自主开发的1m3/h氢液化系统落地,并对基于氢膨胀的大型氢液化系统进入研发,有意形成系列产品。液氢技术和装备的突破对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民用领域的发力将推进国产化进程,对国内氢能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军民融合、相关企业协同攻关将是取得突破的必由之路。


原文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704799070252393&wfr=spider&for=pc



来源:gh_d06fa4463e84 今日新材料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TEzMjE5OQ==&mid=2247483817&idx=7&sn=5218bda75b28b164e6183a8499e96703&chksm=c0b83b61f7cfb277bd1478ecccf2ac2bc2ed66be944e64a08ad94c508c67045656fa7281ccc8&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