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全球多数山地冰川出现退缩,且近期呈现加剧的趋势,尤其在我国的青藏高原更为明显。山地冰川特别是其消融区表面往往存在大量的暗色吸光杂质(图1),即冰尘(Cryoconite)。冰尘的组成相对复杂,包括矿物沙尘颗粒、黑碳、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等。冰尘能够降低冰川表面的反照率,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从而成为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关于冰川反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黑碳等,对冰尘的矿物组分研究尚鲜见报道,估算冰川表面黑碳、有机碳和沙尘的吸光贡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在广泛应用的雪冰辐射模拟软件(如SNICAR)中,输入参数主要是沙尘的质量浓度,而对沙尘的组成特征缺乏考虑。实际上,沙尘的吸光能力依赖于其中的铁氧化物,如针铁矿、赤铁矿等。
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冰川表面冰尘中铁氧化物的矿物形态、光学特征能够为完善、改进雪冰辐射效应模拟提供关键输入参数。然而常规方法如XRD、化学方法和Mossbauer谱难以准确测定复杂冰尘样品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
科研人员针对野外采集的5处青藏高原冰川(图2)冰尘样品,利用漫反射光谱DRS准确测量了冰尘中针铁矿和赤铁矿的含量,发现铁氧化物占总铁的31%-70%,其中针铁矿含量显著高于赤铁矿,占铁氧化物的81%-98%。同时对冰尘样品的黑碳含量进行了热光法测定。
在此基础上,利用积分光谱仪(ISSW),获得了冰尘整体样品、针铁矿和赤铁矿的吸光特征(MAC和AAE值),并进一步计算了冰尘样品中针铁矿、赤铁矿、黑碳和有机质等吸光组分对冰尘总吸光的相对贡献。
结果显示,在600nm波段有机质和黑碳是最为主要的吸光组分,而在450nm波段铁氧化物的贡献迅速增加,在多数冰川冰尘中针铁矿的吸光已高于黑碳(图3)。该研究为准确评估吸光性杂质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研究成果以Iron oxides in the cryoconite of glacier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bundance, speciation and implications 为题,发表于冰冻圈领域期刊The Cryosphere上。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丛志远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康世昌为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兰州大学教授王鑫、南京大学教授季俊峰、博士赵万苍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个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图1 山地冰川表面存在大量的冰尘
图2 冰尘采样点空间分布
图3 冰尘中黑碳、赤铁矿、针铁矿和有机质在450nm和600nm波段的吸光贡献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ky/201810/t20181009_4665579.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