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肠道君营
原标题:哥本哈根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团队随机双盲研究表明菌群移植可《Gut》:改善中重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
第83期《肠道君周刊》
值此祖国母亲七十周年华诞之际!《肠道君营》在此祝全国人民节日快乐、健康幸福、国富民强!
Gut: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表明菌群移植可改善中重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
近日来自丹麦的临床研究团队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接受菌群移植(FMT)后肠道微生物及临床症状的变化。
本研究纳入52名中重度IBS患者参与,收集基线临床史、症状以及粪便样本,随机接受FMT或安慰剂胶囊治疗持续12天,随访6个月。
然后在基线、1、3、6个月对患者进行IBS症状(IBS-SSS)以及IBS相关生活质量(IBS-QoL)评估,并对不同时间收集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 V3-V4高通量测序分析。
研究发现,相对于安慰剂,FMT治疗后3个月,患者IBS-SSS(p=0.012)及IBS-QoL(p=0.003)得分显著改善;FMT治疗患者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安慰剂组则无显著变化。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接受菌群移植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菌群多样性有积极影响。
原文: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lters gut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irritable bowel syndrome: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iatry: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与肠胃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近日,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研人员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与肠胃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美国,每59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有自闭症。
研究人员对340名患自闭症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测试。发现65%的患者有过便秘,近一半(47.9%)有过胃痛,约30%有过腹泻,有23%的患者发生过恶心反胃。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些肠胃问题与不同的行为存在关联,比如:焦虑或者攻击性。
研究还发现,肠胃问题与行为问题在低龄自闭症儿童与年龄较大的自闭症儿童中有不同的关联方式:
攻击性行为在2-5岁的低龄儿童中,与恶心反胃和胃痛等肠胃问题有着更明显的关联(11.2%);而在6-18岁的年龄较大的儿童中,更高的焦虑水平伴随着更高的便秘发生(11%)、更低的胃痛发生(9%);更高的退缩行为伴随着更高的胃痛发生(10.9%)、更低的便秘发生(8.7%);更高的躯体化伴随着更高的恶心反胃(11.4%)、更高的胃痛(11.5%)。
了解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闭症患者的看护水平,从而提高患者和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原文:The Relationship Among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Problem Behaviors, andInternalizing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Disorder.
Science:肠道微生物通过组蛋白脱乙酰酶3调节宿主代谢的昼夜节律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调节食物代谢、脂质吸收的昼夜节律。肠道微生物的失调或是昼夜节律被打破,代谢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看展的小鼠实验表明,在普通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中,两个组蛋白乙酰化标志物和小鼠表现出同步的昼夜节律。而在无菌小鼠中,虽然两个标志物的水平也有高低波动,但昼夜节律的幅度降低,且峰值不像普通小鼠一样固定。
正常昼夜节律中,与代谢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像营养物质运输和脂质代谢,都在组蛋白乙酰化峰值附近达到峰值,表达水平的起伏振荡也与昼夜节律相吻合。
在普通小鼠中,组蛋白的乙酰化和脱乙酰化在一天中有规律的循环,而无菌小鼠中这种规律就不明显。
抑制小肠上皮细胞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3(HDAC3)表达后,发现几个具有昼夜节律的营养成分运输蛋白的基因,包括运输酪氨酸、肌醇和核黄素的基因,它们表达也受到了抑制,这些成分在血清中浓度变化的节律也不明显了。
除了这几种营养成分,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也在缺少HDAC3的小鼠中表现出了紊乱的昼夜节律。在这些基因中有17个的表达增加,它们普遍参与脂质的生物合成和脂肪酸的β-氧化,还有18个基因表达减少,其中有一个Cd36基因,它编码脂肪酸转运蛋白,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脂质。所以,小肠上皮细胞中缺少HDAC3的小鼠怎么喂高脂饮食都胖不起来。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Cd36这个基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HDAC3是直接调节Cd36表达的,不通过组蛋白乙酰化这条路。
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研究人员在脂肪组织中发现,HDAC3和雌激素相关受体α(ERRα)在多个Cd36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位点大量存在,它们两个相互作用,共同来激活Cd36基因。
综上,肠道微生物诱导了小肠上皮细胞中HDAC3的节律性表达,HDAC3调节日常的营养摄取和脂质吸收。所以,如果肠道微生物失调,或是因为熬夜等原因干扰了昼夜节律,代谢功能也会随之紊乱,导致摄入的脂肪更多,从而出现肥胖。
原文: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programs diurnal rhythms inhost metabolism through histone deacetylase 3.
Cell Metabolism:高产酒精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脂肪肝
近日,来自中国首都儿科研究所的袁静博士团队鉴定到了两种高产酒精肺炎克雷伯氏菌(HiAlc Kpn)菌株,这类肠道菌可以通过产生内源性酒精诱导线粒体损伤来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而且经过队列数据比对,大约6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都携带HiAlc Kpn,其水平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首先,研究人员集中分析了患者不同时段采集的粪菌组成,然后把粪菌组成和他血液酒精浓度放在一起比对之后,发现属于变形菌的克雷伯氏菌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个患者醉得最厉害的时候,样本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占比足足达到18.8%,是正常人的900多倍。
然后,研究人员调取了一批NAFLD患者队列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NAFLD患者中竟然61%都携带着产酒精能力高和中的克雷伯氏菌,而对照组的健康人中携带者只有6.25%。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产酒精能力最强的两个菌株W14和TH1分别移植给无菌小鼠,小鼠们就像喝了酒一样,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显著增加,肝脏也有了明显的病理性变化,表明发生了肝脏脂肪变性。
当这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NAFLD有所好转或治愈之后,这些菌也随之消失了。对免疫细胞的检测也发现,HiAlc Kpn能特异性诱导肝脏中的Th17,促进肝脏炎症。
当利用噬菌体特异性清除这些产酒精的克雷伯氏菌时,小鼠的肝脏病理很快好转了,可见HiAlc Kpn可能就是NAFLD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需注意的是,根据实验结果,高脂/高糖饮食会显著促进NAFLD的发展。
原文:Fatty Liver Disease Caused by High-Alcohol-ProducingKlebsiella pneumoniae.
来源:huiguoguoyongjiejie 肠道君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NjQ5OTMxOQ==&mid=2247485573&idx=1&sn=5d11004321849d31c1cb61fad02585b1&chksm=fdfb1d1dca8c940b69b43b5cffda7571c07373c1dcaefb8b124bdde22b94da8099b556e6900d&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