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庄诗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肝病学权威杂志《Hepatology》发表题为“Vessels That Encapsulate Tumor Clusters (VETC) Pattern Is a Predictor of Sorafenib Benefit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并被推荐为杂志当期封面论文。该论文首次发现肝癌组织中的血管形态可以指示索拉非尼对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将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可能从索拉非尼治疗中受益的患者,为肝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我院方坚鸿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附属肿瘤医院徐立主任医师和我院2018届博士尚丽茹为共同第一作者,庄诗美教授为最后通讯作者,附属肿瘤医院陈敏山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生长快,易转移,多数患者就医时已错失根治性切除机会。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是晚期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价格昂贵,而且治疗效果并不尽人意,仅能延长晚期未手术肝癌患者3个月生存时间。目前尚无指示索拉非尼疗效的标志物可用于临床。我院庄诗美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给予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患者索拉非尼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组织中具有肿瘤包绕血管(Vessels that encapsulate tumor clusters,VETC)的患者的死亡风险,并延长其总生存和复发后生存时间,但对于不具有VETC结构的肝癌患者则无显著疗效,提示VETC血管结构可能作为索拉非尼临床用药的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庄诗美教授团队于2015年首次揭示VETC血管能够帮助癌细胞在血管内皮包裹中成团入血转移,为肝癌提供不依赖于运动侵袭的新型高效转移模式。该研究同样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Hepatology》,并获同期亮点推介及专家评述。方坚鸿副教授也是该文的第一作者。至今,方坚鸿副教授已在Hepatology发表5篇第一作者论文(包括一篇排名第二的共同第一作者论文),揭示了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的新机制。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