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鹏:城镇化与老龄化的同步共振

盘古智库  |   2019-09-21 22:02

来源:盘古智库

20190921220250_ac9895.jpg


9月20日,“第十届新莫干山会议(2019 秋季论坛)暨纪念莫干山会议 35 周年研讨会”在浙江德清拉开帷幕。会议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主题。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和老龄社会30人论坛承办了本次莫干山会议的首场活动——“老龄社会:转型与创新”分论坛,邀请相关领域重量级专家学者,共话老龄化这一人类史上最大“灰犀牛”。

“老龄社会:转型与创新”分论坛,盘古智库理事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首任轮值主席易鹏从城镇化与老龄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三个方面,深度阐述了城镇化与老龄化之间同步共振的内在关系。本文系易鹏理事长的主旨发言实录


20190921220251_b3d0fd.jpg



主持人、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作为老龄社会30人论坛的轮值主席和盘古智库的理事长,非常欢迎、也非常感谢大家来到这里,参加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这场分论坛,共同探讨“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中的“老龄社会:转型与创新”。

在莫干山会议上探讨老龄社会,特别是以一场关于老龄社会的分论坛作为整个莫干山会议的开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回顾1984年的第一次莫干山会议,有两个词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经济体制改革”,另一个就是“中青年”。这一年的年初,中组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首次提出了中青年这一新概念。而莫干山会议上提出的思考与看法,被称为中青年学者的“第一次集体发声”。从此开始,“中青年”正式开始被社会广泛承认,成为了标志性的新名词。35年过去了,年龄再次成为莫干山会议的焦点之一。只是,今天人们所关注的,已经是“老年”“老龄”了。这让我们今天的分论坛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今年莫干山会议的主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家对当前形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不久前,我们智库也邀请政府、媒体、大学、研究院、企业、经济、金融等各界人士,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总体来看,这个大变局至少有四个维度:一是国家维度上的国与国之间竞争加剧之变;二是经济维度上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斗争加剧之变;三是全球秩序维度上的多极化与单极化纷争加剧之变;四是社会维度上由科技、制度、哲学等诸多领域发展进步带来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之变。

变,意味着挑战与机遇的同时到来。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在变中求生存,在变中谋发展?对中国来说,这事关两个百年计划;对世界来说,这关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人类来说,这将决定人类社会以何种姿态迎来一个与今天全然不同的明天。

在这样的大变局之中,老龄化与城市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无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且,我们看到老龄化与城市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呈现出一种同步共振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三个词:一是相伴而生。二是相促而进;三是相向而行。 

1. 发展历程上的相伴而生 

我们先来说相伴而生。相伴而生,主要是指老龄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从全球来看,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首,瑞典、挪威等多个欧洲国家最早出现老龄化。与此同时,以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为起点,城市化也开始了探索与实践。

在此后的100年里,世界人口的数量翻了约一番,而城市人口增长的幅度远大于此。从1850年到1950年,英国伦敦的人口从232万增长到1040万,增长了近5倍;法国巴黎的人口从131.4万增长到590万,同样增长了近5倍;最厉害的是美国纽约,人口68.2万增长到1230万,增长了18倍。

与此相伴的,是20世纪40年代,部分欧洲学者开始探讨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1956年,以联合国发布《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报告为标志,国际社会开始重视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世界第一次人口大会召开,确认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和影响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呼吁各国高度重视老龄化。这一时期,在许多大城市出现了市区人口向外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从发展和人道两方面加强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保证老龄群体生活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并有机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此期间,美国、英国等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通过“再城市化”,吸引年青人回流城市,实现了城市人口的重新增长。

从中国来看,1949-1957年,中国的城市化处于起步发展期,全国城市数量从132个增加到176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5.1%增长到8.4%。这一时期,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出生高峰,平均预期寿命也从35岁提高到57岁。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79年的18.96%一路增长至2018年的59.58%。在近40年时间里增长了3.2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8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延长了9岁之多。此外,计划生育的全面实施,让人口生育率迅速从高转低,并一直处于低生育水平。

我们看到,从全球到中国,老龄化与城市化都呈现出相伴而生的发展历程。

2. 发展现状上的相促而进 

接下来我们说相促而进。相促而进,主要是指老龄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长寿、少子和迁移,是老龄化的三动力。而这三者,都与城市化有很大关系。

我们今天说城市化带来了许多城市病。但是,城市化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病。19世纪中叶,由英国发端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大量人口开始向城市聚集。而普遍建于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已难堪重负。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火灾频发、资源匮乏、疾病肆虐……每一样都带走了大量生命。正是城市化的发展,让城市成为人们可以更好生活和工作的栖息地,寿命也得以不断延长。

城市化对少子化的影响也非常大。少子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单身率提高;二是生育率下降。

正是城市生活的方便快捷,让人的个体生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个人手中可支配的资源越来越多,个体越来越能够负担起独自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安全保障,不仅满足了个体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类需求,更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而城市中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抚养压力,还直接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生理上造成的不能生、心理上形成的不想生、物质上产生的不愿生,让越来越多的人或主观、或客观地选择了少生甚至不生。

城市化对迁移的影响同样巨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也一直在增强。2000年以来,全球移民数量增长了49%;中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达到峰值2.53亿人。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2.4亿人以上。并且,流动人口中约75%都是劳动年龄人口。

在城市化推动老龄化的同是地,老龄化也在推动着城市化从“城”的城市化更多地转向“人”的城市化。让城市居民拥有和农村居民一样良好自然环境的“城市乡村化”;让农村居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便利社会设施的“乡村城市化”,正在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新目标。

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4年,两办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将中国城市化的核心从“城的城市化”调整向“人的城市化”,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 发展趋势上的相向而行 

接下来我们来说相向而行。相向而行,指的是老龄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关于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在我们这次发布的报告《洞察2050:老龄社会大势、转型与对策》中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提出了①超级老龄化来势凶猛,②新生命形态涌现,③社群形态多元化,④老龄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共振,⑤政府、产业和社会协同应用等五大趋势。

最近我调研了很多城市,深刻感受到了老龄化与城市化未来相向而行的这种关系。

一方面,老龄化在影响着城市的活力。一些原本很有活力的城市,象大连,已经明显感到了老龄化的的压力。东北振兴乏力,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也是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最近山东开始出现大范围的人才外流,这也是给山东敲响了警钟。

另一方面,老龄化也在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就象这次报告中提出的,针对基础设施的严重不适应,尽快启动大规模适老化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据住建部不久前的统计,仅对现有的400亿平方米旧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市场规模就将达以15万亿元。我想,这个新的万亿级的投资,不仅将为城镇,对乡村都将提供一个推动发展的新动力,还会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从中受益的,不光是老年人,还有残疾人、少年儿童、受伤的人、生病的人。可以说是所有年龄段的人、所有有需求的人。

另外,随着居家和公共环境的改善,受伤的概率小了,生病的机率少了,还会缓解医疗保险的支出压力。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对这种应用场景的研究和落地也越来越多。许多地方都在提智慧城市、智慧政府,BAT、华为这些大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如阿里在杭州、上海,腾讯在深圳、广东,都在积极推动这些事情。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无论是城市化、还是老龄化、信息化、智能化,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也只能“人”。所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关键就在于围绕“人”这个要素动脑筋、想办法、做实践。而这,也是我们盘古智库以“天地人和、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初衷和努力方向。

图文编辑:魏李萍

责任编辑:魏李萍

来源:pangoalzhiku 盘古智库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IzODMxNA==&mid=2652319392&idx=3&sn=3e42ba57841ea879da8601beff6324f7&chksm=8bed32a5bc9abbb358d2741eb51cf2e93c50c1d7bcd23ca51388862f51ba3f4b35f6695b5e09&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