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音译)博士。
供养日益增长的人口是21世纪最大的挑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占到世界总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只有全球耕地总面积的7%的国家来说,情况尤其严峻。
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新研究利用历史记录,阐明了平衡粮食需求、作物产量、贸易支出和与粮食生产有关的环境退化等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相关论文发表在《环境研究通讯》杂志上。
“关键是要理解并量化利用国际贸易作为解决粮食需求和环境挑战的战略之一的利弊得失。”论文的作者之一张欣(音译)说,“缺乏系统的方法来评估贸易对可持续性的影响,使我们无法了解与贸易和作物生产有关的不同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权衡。”
他们的研究是少数几个同时考虑到粮食贸易的社会经济学和环境影响的研究,同时也是考虑作物混合在进口组合和国内生产中的影响的先锋研究之一。
科学家们以1986年至2015年中国的农作物生产和贸易为重点,从环境(如氮污染和土地利用)、社会(如一个国家的农作物自给自足)和经济(如贸易支出和环境破坏成本)等多个角度评估了贸易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粮食进口可以缓解中国和世界的氮肥污染和土地利用压力,但并非不会给其他国家增加环境负担,也会使中国的粮食供应面临国际市场或双边贸易关系不稳定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发现,中国通过进口作物而免去的环境损害成本比目前的贸易支出要少,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这一水平。
“这篇论文提出了‘替代’氮和土地的新概念。如果中国必须在国内生产进口作物,那么需要多少营养和土地?由于中国的氮素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通常低于技术更好或环境更好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重新分配生产可以缓解中国和世界的环境压力。”张说,“国际粮食贸易可以通过协调全球粮食供应和需求来减轻环境退化。"
受人口和收入增长以及饮食结构变化的推动,中国越来越依赖农业进口。国际贸易为缓解资源枯竭和污染带来的压力提供了一个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多种社会经济挑战,比如粮食供应。
张说:“通过将商品生产重新分配到氮素利用率更高的地区,粮食贸易可以减少全球的氮素投入。”
粮食贸易的全球化可以帮助减轻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和随后的氮污染的压力,多样化和精心设计的作物贸易组合可以保护一个国家不受当地生产中断和短缺的影响。目前,供人类消费的粮食有23%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往往从生产效率高的地区流向效率较低的地区。
她说:“我们不仅在评估过去30年发生了什么,还在评估中国通过调整贸易组合来减轻氮污染的潜力。我们发现,通过改进营养管理的技术和实践,这些潜力虽小但可与氮缓解潜力相媲美。”
科界原创 编译:Max 审稿:alone 责编:张梦
期刊来源:《环境研究通讯》
期刊编号:1748-9326
原文链接:https://www.umces.edu/content/study-tackles-new-angle-crop-trading-china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