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2018滨海湿地保护技术大会召开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10-09 00:00
  9月27日,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主办,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东营市人民政府承办,山东省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协办的2018滨海湿地保护技术大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会议主题为“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有关文件精神,搭建涉海行业交流合作平台,围绕滨海湿地保护的技术方法、成功经验、对策措施和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大会会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为新时代湿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滨海湿地面临严峻形势,面积不断减小,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损害。协会要认真践行“两山”思想,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滨海湿地保护和整治修复。要充分调动协会内外各方面的科研技术力量,积极开展全国滨海湿地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滨海湿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研制滨海湿地生态评估、赔偿、修复等技术标准,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在内的多位专家分别作报告,介绍了我国滨海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滨海湿地空间规划范围确定和分区原则、山东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及价值评估技术方法探讨、温州湾滨海湿地问题研究、滨海湿地科学管理与鸟类多样性等,并就相关政策、管理、标准与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焦念志院士作了题为“研发海洋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他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碳汇(蓝碳)”“微生物碳泵储碳机制”“蓝碳研发与近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了系统论述,阐明海洋碳汇不仅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发展需要。他认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气候变化的调节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海洋中充满了微型生物,它们在全球尺度上起着营养循环和气候调节的作用。”   焦院士介绍,目前我国在微型生物碳泵理论引导的海洋碳汇过程机制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建立了陆海统筹增加碳汇与沿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他建议,应针对海洋碳汇设置重大专项、开展系统研究、产出原创性重大成果;建立基于碳汇主线的海洋生态问题一揽子解决方案;打造海洋碳汇研发基地,研发海洋碳汇国际标准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机制、驱动低碳经济发展;打造蓝碳国际示范区。   第一海洋研究所原副所长李培英教授作了题为“我国滨海湿地开发保护与修复浅析”的学术报告。李培英教授简述了滨海湿地和滩涂的概念及其价值,介绍了我国滨海湿地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利用现状。在谈到我国滨海湿地保护面临的形势时,李培英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滨海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战线长、涉及面广、任务重。”李培英指出,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从单纯开发利用湿地,到注重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过程。他建议:“依据当前滨海湿地资源、生态受损和环境容量等,制定《全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规划》。同时制订保护修复技术标准和修复项目验收办法,并建立项目库。”   厦门大学杨圣云教授作了题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滨海湿地类型、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等特征,探讨了“公共资源悲剧”对滨海湿地的破坏,分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杨圣云教授以广西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创新示范工程为例,介绍了典型海洋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他指出,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工程的成功原因包括:自然条件适宜;不同梯度方案设计合理;采用乡土植物修复植被;采用透水护岸。杨圣云建议:“因地制宜、目标导向可作为生态修复项目的管理指导原则。”应依托科技部门,在生态修复理论指导下,由地方政府统筹实施生态工程。   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吴耀建教授作了题为“滨海湿地保护边界研究”的学术报告。以福建东山湾为例,概述了基于陆海统筹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的滨海湿地空间规划研究。提出了应根据滨海湿地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滨海湿地实施分类管理,将滨海湿地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等3类,并明确各类分区的管控要求。“规划区内部相邻空间管控,应服从于生态空间的保护需求。   山东省海洋咨询中心主任贺志鹏作了题为“山东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他以山东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例,探讨了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的现状,为国内其他区域滨海湿地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贺志鹏总结了滩涂盐地、碱篷湿地修复的实践经验,包括地形改造、启用条田模式吸引海鸟筑巢、播种碱篷草等方面的成功案例。贺志鹏认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最主要的功能依旧是提供产品和服务,如提供生态栖息地和调洪蓄水功能。他建议:“应降低湿地保护区受威胁因素,包括增加警示标志、加强执法巡护及监督检查等。”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张婧副教授作了题为“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及价值评估技术探讨”的学术报告。她结合黄河口、温州湾、东山湾三个滨海湿地的特点,提出和优化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健康、生态安全及生态系统结构评价评估的技术方法。“首先要明确滨海湿地的分类,细化它们各自的主要生态问题,划分重点保护目标,再进一步选择是否要适度利用,还是开展生态修复。”张婧认为,应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及服务功能的评价基础上,达到定量评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为滨海湿地保护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熊李虎博士作了题为“温州湾滨海湿地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的学术报告。他回顾了温州湾滨海湿地围填和开发历史,分析了温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现状,介绍了温州湾滨海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温州湾滨海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建议。在恢复滨海湿地植被方面,熊李虎提出应“全面控制和消灭外来物种”“移种本土滨海湿地植物”“增加盐沼植被面积”等。同时,应以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为目标,构建滨海湿地保护网络,实施分级分区管理。“要从观念上扭转滩涂就是土地的固有认知,开展滨海湿地的抢救性修复,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雷维蟠博士作了题为“滨海湿地科学管理与鸟类多样性”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鸻鹬类等迁徙水鸟利用渤海湾河北南堡盐场的情况。他认为,滨海养殖池塘、盐池等人工湿地如果合理控制水位,就可以成为鸟类取食的补充生境。“沿海仍有大面积的盐池和养殖塘缺少调查,缺乏鸟类现状及变化数据。”雷维蟠建议,除了加强监测,还应科学管理滩涂养殖方式,如采用浮筏式养殖、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等。同时不能过于强调人工湿地的价值,以免误导公众认为自然湿地可以被人工湿地替代,导致滨海湿地进一步丧失。   此次大会聚焦行业前沿,围绕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政策、管理、标准、技术等各层面开展了深入探讨,大大促进了滨海湿地恢复和修复领域的交流创新,在湿地保护实地考察中给出具体方法和实践案例,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推动滨海湿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caoe.org.cn/nr/cont.aspx?itemid=210&id=254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