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情在线」应对老龄化社会需加快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

中国科协  |   2019-08-14 16:38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数据,我国社会总人口已达到13.95亿,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2.49亿,占社会总人口的17.9%,65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1.67亿,占社会总人口的11.9%。以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标准(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衡量,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已相当明显。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容易因各类疾病和损伤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导致身体出现失能、半失能,需要及时得到康复服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群的健康及服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被写入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重点工作之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提出老年人照顾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

然而,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康复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给康复服务供给带来严峻挑战。2016年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近20%。为满足老龄化社会对高水平、高质量康复服务的庞大需求,构建稳定充足的专业康复人员队伍、提升康复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至关重要。我国现代康复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尚未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执业资格制度是政府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众利益的专业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一种以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依据的强制性准入控制手段。国家应尽快建立康复治疗师的执业资格制度,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手段。

一、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全民健康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不仅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加强重点人群康复服务”重要任务的具体举措,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全民健康的有力支撑。

一是有利于加快康复工作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建设。康复治疗师的执业资格认证应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由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多部门协同,促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体制,在建立执业资格考试标准的过程中,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业学会等社会主体对康复治疗师的业务范围、资格条件、执业程度、管理方法等进行严格规范,进一步规范、细化符合社会需求和老年人等群体需求的康复服务流程。这种严格的标准作为执业“准入门槛”,将保证康复治疗师具备开展工作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对从事相关服务的机构和从业者本身都加大约束力,保障康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二是有利于加强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和职业激励。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将对从事相关学历教育的机构产生“倒逼”效应,使教学以执业资格认定的标准为导向,与所要求的岗位能力相衔接,为行业输送高质量的康复治疗师。另外,执业资格制度也将有利于确定康复治疗师的职业从属,在明确职业序列的前提下形成职业晋升渠道和配套激励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康复治疗师个人的职业成长,也有利于这一群体形成职业认同感,提升康复治疗师社会地位,减少人才流失。

三是有利于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和基层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利好政策,尤其是取消养老机构设立审批将带动更多机构和从业人员“转行”从事老年相关服务。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将有助于对“转行”人员和“转行”机构从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对基层来说,明确的标准、严格的考核、系统的培训有助于在基层开展老年康复服务人员争取保障和支持条件,帮助基层社区康复脱离“符合标准的人才招不到,招到的人员不能用”的恶性循环,稳定基层康复服务人才储备,助力我国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二、我国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缺失带来诸多问题

一是康复治疗师存在巨大人才需求缺口。康复治疗师同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了现代临床康复医疗团队,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和言语治疗师(ST),分别针对老年人群体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障碍、语言沟通能力及吞咽困难等问题提供专业的训练和指导,用于改善老年人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还能提供老年人群心理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专业服务。

然而,我国康复治疗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康复治疗师数量约为1.4万,相当于每10万人中仅有康复治疗师1人,即便是康复资源相对发达的上海市也只能达到每10万人中有康复治疗师3.2人,近年我国康复治疗师队伍虽然有所增长,但增幅相对较低,无法从根本改变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我国现有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如美国每10万人中有PT、OT人员114人(2016年),加拿大每10万人中有114人(2016年),澳大利亚每10万人中有210人(2017年),日本每10万人中有161人(2017年),英国每10万人中有164人(2018年)。据估算,到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数将上升至26.3万人,到2030年达到44万人,亟需采取有效手段予以改善。

二是康复治疗师岗位准入、职业成长等面临诸多问题。由于缺乏执业资格认证,目前康复治疗师大多只能参加全国职称考试解决“无证上岗”问题,但职称考试不是准入考试,缺乏实际操作内容,难以考察治疗师的实际能力。这种职称考试要求应试者必须在工作满一年后参加,导致大量应届毕业生无法报考。即便通过考试,康复治疗师的职业从属也无法定位,因此大多康复治疗师被混同于一般的技术员序列,定位于技师、主管技师、主任技师等,不仅无法体现职业特点,在职业成长方面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标准,对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民众对各类康复服务需求的不断扩大,这一领域涌入大量服务人员,转型为康复机构的医疗单位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统一的执业资格标准和认定机制,难以准确考察转岗人员是否达到岗位能力要求,不仅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难以保障,也给行业的健康和规范化发展带来隐患。

三是高校康复治疗人员培养水平参差不齐。自2011年国家将康复治疗人员列为“急需紧缺人才”以来,政府对康复治疗人员的重视和培养力度逐年加强。据测算,我国每年可培养康复治疗师1万人左右,目前有近400所学校开设了康复治疗高等学历教育专业,但这些院校在类型、教育层次和培养模式方面存在差异,教育条件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康复医学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已具备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建设条件

一是实行执业资格制度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执业资格制度以资格认定作为核心手段规范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保证行业服务质量,不仅为康复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也能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经过百年的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由行业学会推动建立康复治疗师登记制度和组织治疗师职业资格考试,进而推动国家相关立法的完善。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荷兰等国法律均明确要求所有康复治疗师必须先通过国家层面的执业资格考试,在相应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执业,这不仅保障了康复治疗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也能保证这一群体以良好的职业操守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有效推动康复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和健康发展。

二是我国已具备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基础。我国政府目前在执业资格认定的职业选择中多采用实证方法,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相关条件的具备情况提出需要实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职业。当前,我国康复治疗师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巨大需求要求康复治疗师尽快完成从人员数量增长向人才质量规范的转变。一方面,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的康复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牵头、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市场建设机制,随着政府部门的不断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力、物力投入机制。

另一方面,国家在引入现代康复理念的几十年中已积累了大量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源,也建立了人才培养机制,如2012年起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持续支持地方开展康复治疗人员的专项培训工作,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建立起本地化的专业人员培养机制;中国康复医学会近年多次在全国举办康复治疗师岗位能力考核与培训研讨会,还在2018年制定了《中国康复治疗师岗位能力考核与培训制度专家共识》。另外,我国在住院医师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及资质认证方面也有可借鉴的经验。可以说,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已具备较好的行业共识,在专家资源、人才队伍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基础。

应对老龄化社会,需要加快建立康复治疗师的执业资格制度,为此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全面评估现有康复资源及老年需求状况。建议尽快对我国康复医疗现状及康复治疗师发展状况等进行基线调查,摸清底数,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配合共同对老龄化背景下的康复需求状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等进行评估,为制定人才培养及执业资格制度提供依据。

二是尽快研究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具体方案。借鉴发达国家模式,研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部门协同的中国特色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发挥专业学会、行业组织、高校等机构优势,广泛征求吸纳社会各方意见,为社会输送高水平、高质量的康复治疗师专业人才。

三是完善国家层面康复服务规划,整合服务资源。以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制度为契机,对各部门康复服务保障政策及服务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基础从国家层面逐步完善针对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康复工作战略规划和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有关数据来源: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