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具有独特的概念和价值体系,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源于中国古人的审美经验史,贯通中国古人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和丰富。为使中国古典美学更好地融入当代美学,成为当代美学的理论遗产和思想资源,应更加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历史源头及演进过程,并在现代视域中探索中国本土美学的发展价值。
构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
近年来,传统美学范畴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深入挖掘中国美学的思想资源,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考察,对于促进传统美学现代转化与推动当代美学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谢金良认为,中和之美是中华审美文化精神的核心,通过对中和之美的研究,可以探寻中华审美文化基因,更好地把握中华审美文化精神实质,以期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美学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
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存昌看来,中国古代虽无学科意义上的美学,却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范畴观念体系。
确立中国美学基本范畴
范畴作为学科的基本理论单元,是一门学科建立的重要基石之一。要推动构建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首先需要确立属于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传统美学各自的基本范畴有着显著差异。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陶水平认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人文学科,美学范畴是建立在人的感性生命和艺术经验基础上,且融会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贯通形而下与形而上理念而形成的独特范畴。中国美学范畴的生成方式与西方不同,西方传统美学范畴的生成大多为哲学范畴的派生,而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生成方式则更为丰富、多样,除了从哲人的思考中转化而来的范畴,更多是从艺术体验和人生体验中概括而来的范畴。因此,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本身不仅是知性的,更是诗性的。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不仅要诉诸知性的思考,更要诉诸感性的体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具有鲜明、鲜活的生命品格与精神价值,这使得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从根本上体现为与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及精神追求的理论品格息息相关。
中国美学范畴与命题的丰富与深邃,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振复表示,中国美学范畴史上的诸多范畴与命题,如气、道、象、意与神、妙、逸、悟等,均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凝练而成的。它们都是关于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和思维趋于成熟或者已经成熟的知识与蕴含理性的一种形态,是人的理性因素及其思维不同程度的言说表达。它们各自体现了一定的文学艺术现象和自然、社会现象与人的思维、情感及其自由意志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总结中国美学独特经验
中国古典学术思维注重整体把握和直觉体悟,因此,中国传统审美理论更多是在艺术领域展开,具体表现为与各种艺术品鉴的结合。
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教授朱忠元表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体验获得方式的表述甚多,其中“味”“悟”是重要范畴。而在中国古典和现代语境之中,它们都与“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体味、体悟等独特的审美体验方式和理论表述,是具身性、亲历性特性的审美思维。发掘和认识其中的现代意义,对构建中国特色美学艺术思维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建民从“势”这一重要范畴展开了阐述。他认为,“势”体现着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对艺术特征的独特认识,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民族特色,西方及当代文论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理论。文学作品的“势”一般指受作品体制规范制约、在表现作品内容时体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动态感的格局态势。“文势”的特征在于具有动态感、力量感和生命感,能引发欣赏者的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情趣,有着独特的艺术功效,因而为古代文学家和理论家所重视。“文势”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审美范畴,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就此而言,通过挖掘古代文论中的“文势”思想,来丰富、发展当代的文学理论,提高、深化当今的文学批评水平,指导、推动当今的创作发展,是当下文论家、批评家及作家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介绍了“意”这一重要概念。“意”源自于《周易》与《庄子》,先秦两汉广泛用于哲学领域,迄至六朝,开始进入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视野,内容发生衍化,平移至文学领域。在《文心雕龙》《诗品》中,“意”得到充分运用与阐释,涉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各个方面。虽然后来衍生出意象、意境等概念,但是作为元概念与元范畴的“意”,依然获得了传承与发展,成为明清诗学中的核心概念与范畴之一。可以看到,“意”概念的演变,侧面展现了历代中国文士的审美意识与创作观念的发展过程。因而,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尊重其作为中国文论元范畴与关键词的本来含义,不能因引入西方文艺学因素而对其进行过度阐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来源:cssn_cn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UwMjMxNA==&mid=2650131174&idx=2&sn=1508ab3a24187a75cf415a0f8f158b9b&chksm=87e758a3b090d1b554614a78995cfc196836e99b70229bcb65c905d6bb4d82a7c506591ba8e9&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