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复旦秦晶/王建新报道了一种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靶向递药的脂质体

BioArt  |   2019-08-04 02:06

来源:BioArt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原因以及第三大致残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我国,IS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致残和致死率高居不下;在美国,IS发病率虽逐年下降,但致残及致死率却持续上升。IS治疗的金标准是3-4.5小时内进行溶栓,但在我国能有效接受溶栓的病人仅为2.6%。对于不能溶栓的病人则意味着由于缺血区域没有血流,药物根本无法进入病灶的核心部位。因此如何将药物送入没有血流的脑区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亟须攻克的难题。

 

近期,复旦大学药学院秦晶副教授,王建新教授共同研究报道了一种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靶向递药的脂质体—白细胞联合载体的研究。相关成果以“Accessing neuroinflammationsites: monocyte/neutrophil-mediated drug delivery for cerebral ischemia”为题,在线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20190804020605_dda2e0.jpg

IS发病过程中同时伴有神经炎症的发生,其过程是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没有血流的状态下进入脑缺血核心区,并与神经元发生相互作用。利用神经炎症反应的特点,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可在血循环中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发生高效特异性结合的靶向脂质体。该脂质体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结合后随白细胞进入缺血核心区,然后白细胞进一步通过细胞间特有的物质传递方式将药物送入受损的神经元。该研究在细胞、动物水平分别验证了这一设计在缺血脑区递送的效果、靶向机制以及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制剂相比,无论缺血后何时给药,该脂质体—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联合载体均可将缺血核心区域的药物浓度提高到周边区域的3-4倍,进而使梗死面积缩小一倍。

20190804020605_df200d.jpg

这一药物递送方式彻底改变了目前现有的药物由缺血核心区的外围向内渗透的递药方式,有可能为IS的治疗带来全新的希望。

来源:BioGossip BioArt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QyNjY1MQ==&mid=2652473462&idx=6&sn=4c04bdc0a1fac00fdfe686c4b0f4c7eb&chksm=84e21bc2b39592d47a61d1394a479f9750d769ffc825c8dd0b0e4c0d0612b47f3c3dd09f10b2&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