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深切缅怀赵萌老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   2019-07-27 10:12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赵萌,1957年6月28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82年9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并留校任教,1992-1998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副主任,1998-2000年担任中华世纪坛组委会艺术总监,1999-2005年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2006-2008年任北京奥组委形象景观艺术总监,2005-2011年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2007-2009年任《装饰》杂志主编,2012-2014年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北京市政府第八届和第九届专家顾问、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学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杂志副主编、首都文明基金会副秘书长。

主要作品

7月18日晚,赵萌老师溘然长逝。为了缅怀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马佩同志、杭间同志,毛增印同志分别发表了文章,以此寄托他们对赵萌老师的怀念和哀思。


马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副书记、常务副理事长)

正值夏季三伏天的头伏,天气十分炎热,大家工作也正值忙碌之时,赵萌老师更是工作繁忙,最近他在与我们紧张的研究学会11月厦门项目新闻发布会的文件,最后还没来得及休息,第二天他又奔赴甘肃参与研究另一个项目,他突然倒下,离开了我们。就在他走之前手里还拿着笔正在画着新闻发布会用的logo,他走的是那么突然,他手上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还有很多愿望和想法没有实现,太可惜了!在最后的时刻赵老师还在工作,还在为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而操劳,得知这一噩耗后,我掉下了的眼泪,他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领导、好同志,是我们工艺美术事业的重大损失,也是学会的重大损失,他的突然逝世使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

我与赵老师是在甘肃民勤县参加第一届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开幕活动期间认识的,我们一见如故,在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相互交流,赵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很精神、很活跃的艺术工作者,丝毫没有架子,根本看不出他是清华美院党委书记、一个大学教授。他问我是第一次来民勤吧?我说是的,他悄悄的告诉我,附近有一个做羊肉非常好吃的餐馆,并约我第二天中午去吃羊肉,我说好啊,我正想尝尝西北的羊肉呢。结果第二天的行程临时改变了,原是下午从兰州回北京,中午正好有时间一起吃饭,后来改为中午回北京,上午参加完活动后便匆匆忙忙赶飞机了,也就错过了中午一起吃羊肉的机会,看来是终身遗憾了。赵老师热情的面孔依然在我脑海中。

我回到北京后,与赵老师经常用微信联系,经常与他讨教学会工作和项目方面的问题,他都毫无保留的一一回答,特别是我们讨论学会学术工作方面的项目,他尽心尽力的给出方案,并提供非常具体的帮助。学会苏州镇湖的项目,是在赵老师亲自指导下策划组织起来的,他不仅提供方案,而且提供人力和师资的帮助,他不怕劳累,不辞辛苦而且不要任何报酬。他走了,我们欠他太多了。

赵老师平易近人、学风严谨,他近段时间一直在忙学会11月厦门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策划,是由赵老师主导的,他带领他的团队来到学会提出了最初方案,后来我们一起多次的研究,形成了实施方案,这个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欢迎。每次研究都是他亲自到学会来,有时候他一个人,有时候带着团队一起,有一次我到赵老师在清华美院的工作室,他对我说,你下次就不要跑了,你打个招呼,我们去学会,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在我们这几次研究中,经常是上午过了十二点,下午到了五点半都不吃饭,赶回去工作。有时候讨论到中午,为了争取时间,他和大家一起吃盒饭,可以说这么长时间多次研究工作,我们没有一次在饭店里去吃过饭。工作中他专心致志,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推敲,工作一整天后,晚上他又拿回家去工作,并且很快的反馈回意见来,不推不拖,非常严谨。他在去世前一天还和我们一起工作,从中午开始一直到下午六点半结束,我们劝他留下吃饭,他坚持回学校继续工作,学会这次活动的logo还没有形成,他就赶回去设计,为的是赶上后天的新闻发布会。他第二天出差,还把这项工作带到了甘肃,直到走之前,他还拿着笔做这项工作。

赵老师忘我的工作精神,无私奉献的品格,治学严谨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赵老师对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努力,对学会的无私帮助,永远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我们一定要把赵老师未完成的事业和工作,继续做好、做成!

赵老师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杭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赵萌老师突然离开了我们,英年早逝,往事历历,沉痛不已。我认为他在四个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他是中国学界最早研究外国工艺美术史的学者之一,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非洲和美洲的工艺美术研究,毕业留校后就担任了外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师,是外国工艺美术史在中国高校教学的先行者。

第二,赵萌老师是一位优秀的雕塑家,他的雕塑语言与众不同,独具个人面貌,像《诺亚方舟》作品等,他都用一种空间构造的方式展开,是雕塑界较早主张用中国语言去创作的艺术家。他作品的题材反映的也是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一种忧患,深具人文情怀。

第三,赵萌老师还对北京奥运会视觉艺术设计贡献巨大。他是2008年北京奥组委两位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之一,在他履职期间,奥运的主体视觉形象设计、核心图形设计、色彩设计,以及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等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真的是非常努力,我们大家都看到了,他几乎是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第四,赵萌老师还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我们曾同在清华美院担任副院长,后来他又担任了院党委书记。他为人谦和,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他总是心平气和,耐心与人沟通,我们一起共事期间,我很感佩于他人格的善良和纯正。



毛增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

这是我第一次给一位逝去的朋友写文字,几天来,始终不知道如何开篇,因为心里总觉得他人还在,仍坐在我面前的茶桌旁,与我们大家侃侃而谈。

大约二十多年前,我曾与《雕塑》杂志社有过一段合作,我从杂志上读到过赵萌这个名字,后来也陆续看到过他的雕塑作品,从旧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今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他的艺术生涯起始于此,也终结于此。他曾在这里刻苦地读书,师从那些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大家学者,也曾在这里授课给一代代的青年工艺美术学子,甚至位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仍把教书育人放在自己的首位。直到二十多年后的2018年底,我才有幸与他一起共事,一起为中国工艺美术界策划融合海峡两岸和学术与产区工艺美术的专项活动——“创意工美”。

我们大家记住一个人其实并不需要太久的时间。作为一名学者,赵萌先生的博学、热情、学术品质与高度,以及他对项目的整体把握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第一次与他坐桌前讨论我们各自心中对举办当代工艺美术展的概念,到活动方案的基本成型,从着手细化“创意工美”的各个方案到专业团队的建立,直至与各地工艺美术学院、学会和政府的沟通,可以说,项目的每一步进展都有他详尽而周全的考量与细致的分析。他对专业品质的要求,他对活动品位的要求,他对团队工作的要求,他对方案细节的要求,都给予我一种深刻的感受,同时,感染着我们这个团队按照更高的标准去运作这个可能给国内工艺美术界带来些许新意的大赛和展览。

他极有亲和力,很随和,他的幽默常常给为大量工作而思虑的团队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他很会讲故事,但总会以故事的章节告诫青年人做事不仅要专业的高度,更要把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问题放在社会的广度去思忖,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半年多来,他往来学院与学会十数次,每次都是自己打车,匆匆来匆去,直到他去甘肃之前,也从未与学会谈及工作费用,仅能想起的一起吃饭还是在学会,还是他和他的工作团队围坐在我的茶桌前,一起吃披萨,边吃边聊,倒也其乐融融。

我很喜欢他培养的工作团队,我们在一起聊团队建设时,他也常常说,对于一个工作团队而言,一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二是效率,没有效率,何谈效果。从一遍遍地修改“创意工美”系列活动所有的方案和相关文件,到全力以赴准备新闻发布会。岳嵩、冯祖光、杨僖等团队中的主要成员,正是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热情鼓励下,才把这一系列活动的前期策划和筹备工作准备得细致有序。

19号中午,岳嵩打电话给我,讲赵萌先生走了,我脑子一片空白,因为前一天,我们还在办公室讨论方案,现在却是阴阳相隔,当天晚上,岳嵩把赵老师去世前两分钟画的“创意工美”活动LOGO草图发给了我。看到这张沾着油脂的手稿,不由得潸然泪下。往日情景,历历在目。

尔今,逝者已然驾鹤西归,留下的只有我们的遗憾和感伤。

愿赵萌先生在天国一切安好!




来源:gh_f3f86ff7ce81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g0OTY2OQ==&mid=2247484806&idx=1&sn=1b52161df7e2789d68c127d1107adeb3&chksm=978389eca0f400faac8751254b313453bec49864682d134bac0703afa2e9ed15f8fdcce6bb6b&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