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科协
近期,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暨第二十八届广西科技活动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成果展举行。活动旨在让公众走进科学殿堂,近距离接触科研活动,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营造全民参与科普活动的良好氛围。高校作为活动主要参与对象,不仅是众多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聚集地,还是开展科研活动、创造科研成果的聚集地。高校不仅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在推进科普工作,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高校科普资源开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缺乏对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认识。长期以来,高校在社会的认知上只是培养专业人才,传播科学知识的独立机构,高校资源定位是为师生在传播知识过程中提供服务。因而高校缺乏对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认识,对外宣传及推介不足,社会大众对高校科普资源也缺乏足够关注,使得高校现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足,最显著的表现为高校的实验室、图书馆、文化场馆等均不对社会公众开放。
二、高校科普教育模式单一受众面不广。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和平台等资源优势,将优质科技资源对公众开放。但高校在推动过程中仍然存在科普教育模式单一,受众面不够广泛的问题。具体而言,高校科普教育模式大多以场馆设施开放、相关公益科普讲座等为主。而为大众所期待的特色校园、大学课堂开放则很少。其次,高校科普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均局限于小众群体,科普活动依旧不能实现常态化发展。
三、高校科普硬件设施及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近年来,虽然高校的科普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总体而言,还是不够完善。以我校为例,现有图书馆、昆虫博物馆、机器人实训室等场馆,但大部分场馆都是用于教学实验,很少用于科普教育,而且场馆内进行科普教育基本上是以参观、PPT展的形式,可以让参观者进行实地操作的机会非常少,参观者无法得到亲身的体验。在管理上,由于国家对科普项目没有专门的财政拨款,高校的科普资金投入普遍不高,许多高校必须为开展科普工作要进行资金自筹,导致科普工作经费难以为继;在运行机制上,由于缺乏对科普资源全面系统、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上级部门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动科普工作的政策,但部分由于政策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导致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来源:广西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原载《广西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信息摘报》第0327期)
编辑:潘凌 郑柯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来源:gh_8e27a64ecae7 广西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TkxMjk5NA==&mid=2247487604&idx=2&sn=bde759615edd009cf2a4ce47d46c1c19&chksm=ea2fed39dd58642f365497f9df1db70de544f669ad0207fafe7c4dc1466235a636c24b09d0ed&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