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勘测卫星首次发现特殊超新星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9-07-18 16:39

图片3.png

2018年4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简称TESS)发射升空,其目标是在宇宙中寻找新的行星。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运营的全球科技新闻服务网站优睿科(EurekAlert)7月16日消息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简称OSU)的一组天文学家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最近刊发的一篇研究论文中表示,TESS勘测计划可以监测一种特定类型的超新星,从而为科学家了解白矮星爆炸的原因,以及这些爆炸后留下的元素提供更多的线索。

该论文第一作者、OSU天文学研究生Patrick Vallely介绍道:“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这些恒星(白矮星)会发生爆炸,但对于它们为什么会爆炸,我们并不太了解。这次的重大发现是,我们成功证明这颗新发现的超新星并不属于一颗白矮星直接从伴星(一颗标准恒星)索取物质并最后爆炸的标准模式(Ia型超新星),而这种标准理论让研究人员们试图在第一时间去寻找氢元素的痕迹。换句话说,因为TESS光曲线没有显示出任何白矮星爆炸撞击伴星表面的证据,并且SALT光谱中氢特征的演化过程也与其他元素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排除这颗超新星是这种标准模型的可能。”他们的这篇论文,是首次发布有关通过TESS观测超新星的研究发现,也为长期以来有关白矮星爆炸形成超新星后遗留元素的理论提供了最新的见解与方向。

简单说来,如果发现有氢元素存在,那么就可能意味着这个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吞噬了附近的一颗恒星。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颗恒星将是一颗处于生命周期中期的正常恒星——而不是第二颗白矮星(白矮星爆炸所需的氢元素也将来自于这颗恒星)。然而,当天文学家测量这颗超新星的光曲线时,曲线数据表明第二颗恒星实际上是一颗白矮星。那么问题来了,氢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该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OSU的天文学教授Kris Stanek解释,这些氢有可能来自于其伴星,即一个标准的常规恒星。不过,他认为更有可能的是,这些氢元素来自于第三颗碰巧在白矮星附近的常规恒星,偶然地被卷入了超新星爆炸。

科界原创  

编译:Jonathan 

审稿:alone  

责编:唐林芳 

期刊来源:《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期刊编号:0035-8711

原文链接: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7/osu-sof071619.php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王朋云
    0
    为科学家了解白矮星爆炸的原因,以及这些爆炸后留下的元素提供更多的线索?
  • 许礼华
    0
  • 郑耀斌
    1
    ?
  • 刘向前
    0
    不断扩展视野
  • 张欣
    0
  • 胡林军
    0
  • 程扶旗
    0
  • 王俊生
    1
  • 候美英
    1
    为长期以来有关白矮星爆炸形成超新星后遗留元素的理论提供了最新的见解与方向。
  • 周沿池
    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