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多年来注重药剂科规范化管理与用药安全,于2011年12月起成立用药安全项目组,通过学习借鉴国际用药安全领域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深入研究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的规律和特点,为我国建立有效的用药错误防范措施、推进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的持续改进,做了大量研究和普及工作,包括先后开展了全国医院药师用药安全调查、医院药学服务视觉标识系统、全国LASA数据库项目等研究、宣传推广用药安全文化等。为了促进用药错误防范的学术交流,还组织召开了国际用药安全学术论坛,编写《用药安全时讯》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用药安全专栏”等。
高警示药品(曾称高危药品)是指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品,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关键所在。由于国内外临床药物治疗实践的差异,我国不宜照搬国外高警示药品目录,也不宜照搬国外高警示药品管理策略。为切实加强高警示药品的管理,在参照美国ISMP高警示药品目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用药的实际情况,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推出高警示药品管理的专用标识和分级管理策略。因高警示药品品种较多,为更有效率地进行管理,专家组提出了“金字塔式”分级管理模式,将高警示药品分为A级,B级和C级。之后,该模式为国内医疗机构广泛采用。2015年,专家组采用德尔菲法开展研究,建立并发布了《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这是我国第一部高警示药品目录。该目录在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网站发布后,得到国内广大医务人员、特别是医院药师的关注和引用。专家组根据所收到的医务人员反馈和问卷调查,2019年对该目录进行了更新。
基于我国用药安全现状,有必要针对每种高警示药品研究和制定用药错误防范策略,使医务人员在临床使用这些药品时更加有的放矢。2015年以来,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由北京、山东、安徽等地三级甲等医院牵头的课题组,针对高渗葡萄糖注射液(20%或以上)、静脉途径用茶碱类药物、高浓度氯化钾注射液、胰岛素(皮下或静脉注射)、华法林钠片、甲氨蝶呤(口服,非肿瘤用途)、阿托品注射液(规格5 mg/ml)、水合氯醛溶液、凝血酶冻干粉、高锰酸钾外用制剂等10种/类高警示药品,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制定用药错误防范策略并已陆续发表。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将发挥专家资源优势,联合各地、市药学质量控制中心,进一步扩大高警示药品防范策略研究制定范围,提取其中重要而可行的内容推荐为医疗质量安全评估标准,使高警示药品用药错误防范策略逐步落实到医疗实践中,为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附件: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9版)
内容来源:中国药学会
来源:中国药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pa.org.cn/?do=info&cid=7501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