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X一MOL资讯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纳米递送系统包载治疗药物以实现对肿瘤组织和细胞的靶向递送及缓控释放,并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现有纳米递药系统到达病灶部位的有效性仍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其载药量也有待提高。近日,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跃教授研究团队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张良方教授研究团队合作,研发出一种新型抗脑肿瘤的智能纳米药物。
脑肿瘤部位存在多重生理屏障,即早期的血-脑屏障,以及随着肿瘤组织新生血管形成而出现的血-脑肿瘤屏障,这些屏障允许营养成分进入脑组织和脑肿瘤组织,但却阻挡了外来药物的进入。由于脑肿瘤多发于中枢神经且肿瘤边界模糊,手术切除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仍难以完全切除干净。又因生理屏障的阻碍作用,术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易导致脑肿瘤复发。单纯提高化疗剂量又会带来严重毒副作用,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而使治疗失败。
陆伟跃研究团队与张良方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合作与探索,所开发的智能纳米药物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缺憾。将高载药量的纳米晶技术、血液长循环的细胞膜包覆技术与病灶组织导航的靶向技术相结合,研发出一种可用于脑肿瘤治疗的新型智能纳米药物——将化疗药物制备成纳米晶体,与装配有“主动导航功能”分子的红细胞膜混合,使红细胞膜完全包裹在药物纳米晶表面。红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和糖基作为机体血液系统的“通行证”,使伪装后的纳米药物避免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和免疫系统作为异物清除,从而可以长期、稳定的存在于循环系统;同时装配在红细胞膜表面的主动寻靶分子引导包载药物跨越血-脑肿瘤屏障,在脑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中聚集,提高药物在病灶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红细胞膜又可避免所包载药物在血液环境中泄漏,减少药物全身分布量,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降低毒副作用发生率。
该药物可在血循环中长期保持稳定,“绕开”血-脑肿瘤屏障,到达以往药物无法到达的目的地(肿瘤组织),将更多的药物导入脑肿瘤并在肿瘤细胞中释放,对脑肿瘤实施精准打击;同时,该药物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这些优异性能使其可应用于脑部肿瘤和多种外周肿瘤药物靶向治疗策略,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CS Nano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柴芝兰。
Ligand-Modified Cell Membrane Enables the Targeted Delivery of Drug Nanocrystals to Glioma
Zhilan Chai, Danni Ran, Linwei Lu, Changyou Zhan, Huitong Ruan, Xuefeng Hu, Cao Xie, Kuan Jiang, Jinyang Li, Jianfen Zhou, Jing Wang, Yanyu Zhang, Ronnie H. Fang, Liangfang Zhang*, Weiyue Lu*.
ACS Nano, 2019, 13, 5591-5601, DOI: 10.1021/acsnano.9b00661
来源:X-molNews X一MOL资讯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xNzg4Nw==&mid=2657614966&idx=7&sn=598d0df0e53ef6455065dfd3c47ff6cd&chksm=80f7d5a6b7805cb0e0c878fb6c761c17b2abddc1cc99bcc6cd204e634c80ac3bb41ab8a937d9&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