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顶尖植物科学研究
读博第三年确定选题以来,孙小天成了图书馆的“钉子户”。
早晨8点半左右,他会到图书馆三楼阅览室,泡上一杯铁观音,坐定,打开电脑,点开要看的文献和词典网页,随后查收邮件。他邮箱订阅了二十多份英文学术期刊,从推送邮件中整理与研究相关的论文,是每天上午必做的事。
孙小天会在图书馆旁的学校食堂吃午餐、晚餐,十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他常常挂着耳机,焦躁的时候,就听几段佛经平复心境。晚上9点左右,孙小天起身回寝室,第二天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图书馆三楼。
孙小天2013年入学攻读政治学博士,按照该校三年学制,应在2016年毕业,而今已是他读博的第六个年头。
近年来,博士毕业成了一个大难题。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预计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69022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8032人,延毕率为65.67%。
中科大博士生刘春杨六年未发表一篇论文,不堪学业压力自杀身亡等事件的发生,让“博士”这个隐匿在象牙塔尖的群体,开始频频进入大众的视线。人们也好奇,博士毕业究竟有多难?
一种说法是,想要了解一个博士生真实的状态,只需问他两个问题:文章发表怎么样?导师指导不指导?如果文章没发,导师也不指导,他很可能正处于极大的焦虑当中。
论文“跋涉”
程明1米78的个头,戴着黑色粗框眼镜,眼神坚定。他是上海某985高校的工科博士生,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四年学制,他本应去年9月毕业,但由于达不到毕业要求,只好申请了延期。
他所在的学院,要求发表三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一篇英语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注:简称SCI)收录,才有机会申请毕业论文的答辩。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大部分都是延期到五年多毕业。
程明入学26岁,今年31岁,他不知道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尤其成果出不来的时候,花这么多时间读博值不值得。
硕士阶段的程明,是同学老师眼中公认的“好学生”。发了三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拥有一项专利,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省优秀毕业生称号。
读博以后,自称“死脑筋”的他更是觉得一放松就会有罪恶感。博士阶段的导师曾在邮件中夸赞程明是实验室里最用功的人。他原以为付出时间和努力,会有不错的成绩。可临近博士毕业的程明却颗粒无收——文章发不出,奖学金拿不到,连毕业都成了问题。
学术论文要被SCI收录,对作者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较高,而英语一直是程明的软肋。他大学英语四级考了四次才过关,六级考了八次,还是博士入学考试之后才通过的。“如果英文好的话,第一篇文章至少可以节省半年。”程明说。
2017年初,他耗时两年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开始投稿。没想到这是另一段漫长征程,文章屡次被拒,重新投递别的期刊又需要等待。每一次被拒,期刊都会给反馈意见。总结下来,程明觉得自己论文被拒,一是文章实践创新性不够,虽有理论深度,但缺乏实践论证;二是英语基础差,语法错误比较多。每经历一次被拒,他都会陷入沮丧、脆弱和自我怀疑之中,一整天躺在床上,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收拾完心情,他又回到实验室里,重新修改、投递,如此反复。
眼看毕业将近,投递的关于船板的论文一次次石沉大海,程明决定破釜沉舟——放弃导师指导的方向,改变研究算法。
这种选择让他的生活几乎被焦虑填满。他每天很晚睡,早上五点多自然苏醒。除了吃饭的时间,他一整天都会待在实验室,对着电脑看文献、编程序、写论文。
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他会去跑上七到十公里,偶尔会自虐式地跑二十多公里。他知道跑完步膝盖会疼得厉害,但运动完酣畅淋漓的感觉又能让他放松。他会和自己较劲儿,比如做平板支撑最长一次坚持了三十多分钟,他想这都可以撑过去,论文的压力也不算什么了。
2018年初,他完成了第一篇算法方向的论文,用时八个月。投出之后被拒了两三次,终于在2018年12月被学校A类的期刊接收。不久,此前船板的论文也在2019年1月被成功接收,4月12日第三篇也成功被接收。延毕大半年之后,他总算是看到了毕业的希望。
回顾三篇期刊论文发表的过程,光审稿时间第一篇就花费12个月,第二篇8个月,第三篇9个月。这个时间是从投递到被期刊接受的总时长。程明等着等着就过了毕业的节点。
上海另一985高校的社科博士陈夏也曾被拒稿二三十次,还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他后来和一些期刊编辑聊天,才了解到不少期刊对文章主题有限定,而有的期刊发稿还需要导师挂名。如果不了解这些,的确会走很多弯路。
“博士数量增长,学校发表要求是硬性规定,投递论文越来越多,但当前学术市场期刊数量有限,自然发文章就比较难。”程明的同学曾这么安慰他,他也认同,觉得这种发表要求与期刊数量不匹配的现状也会给博士生带来隐性的发文压力。
除此之外,程明提到,研究方向也会影响发论文的难度,有些方向比较新颖热门就容易发文,有些冷门或者研究成熟的就不好发了。他研究的船板方向还有算法方向都是学界已研究多年的,创新的难度不小。
眼下他已达到了三篇期刊论文的发表要求,且都是SCI收录。毕业论文在期刊论文的基础上搭建框架,耗时一个半月左右就能写好,手头还有三篇在审稿。“我想再多发几篇,方便以后进高校找工作,”程明说着,抬头笑了笑,眼神有些疲惫。
不同于程明,毕业论文才是上海另一985高校博士孙小天面临的持久战。他已经在C刊(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上发表了四篇论文,早已达到学校规定的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毕业要求,但毕业论文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转专业的他到博三才迟迟确定论文选题。
他从行政管理硕士转到政治学博士,由于研究方向的调整,博士论文选题要从基础做起,在初期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资料,由外到内聚焦问题,做了很多无用功。
孙小天申请延期至博三上学期开题,在确定选题之后,后续研究和写作的难度又远远超出他的预期。他要比较分析19个国家的案例,通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寻找变量并对案例进行编码,而可借鉴的中文资料非常有限,工作量很大,需要像个工匠一样慢慢打磨。
“如果我规划得当,早早确定规模适中的选题,我就不会一次次蜻蜓点水般地尝试,毕竟找个好题目要花费很多时间。现在这个题目像是挖了个大坑,一时半会儿也爬不出来了。”孙小天自嘲道。
换导师
韩磊是一名理科博士,至今延毕半年多。
延毕博士韩磊。唐超男 摄
他是江苏人,2013年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在张江药谷大厦一家医药公司做小技术员。一个月五千块钱,租房子1100左右,住隔间,和另外三个人合租。工作了近一年,经济压力很大。韩磊对学术没有大的追求,当时决定读博只是想谋一份更好的工作,没想到后来毕业这么难。
他最初是在网上看到这个导师的有关信息,第一印象很好。发了邮件申请,导师很快同意他报考。回想起来,他提到当时去参观实验室,私底下询问过一位实验室的师兄,师兄曾暗示他:前面有某某离组换导师了。
韩磊当时觉得只要自己踏踏实实跟着做实验,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就好了。没想到,两年后的自己也会面临换导师的相似处境。
2014年9月入学之后,韩磊基本都在上课,因为不要求去实验室,和导师没有交流。博一下学期,开始按照导师安排的课题做实验,寻找一个蛋白的变构位点。这时候的韩磊觉得离毕业还长,时间充分,内心比较松懈。他每天会去实验室,但做实验的效率不高。
一年过去,课题没有什么进展,韩磊才开始着急起来,增加了实验的操作次数。导师每周会来工作两个半天,他就趁这个时间,抓紧找他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但往往聊不到两三分钟,就会被赶出去修改,再进去不到半分钟又会被赶出去。“我只需要把做出来的数据交给他,他喜欢一个人待着看,看完通常都不满意。”韩磊说。后来他就很少主动找导师了,害怕被怼。
2016年下半年,韩磊进入博三,临近毕业,成果依旧没有做出来,他向导师提出课题方向可能存在问题。但导师并不认同,觉得成果做不出是因为韩磊的手比较“毛”,质疑他的实验操作能力。
后来,导师给韩磊又换了新课题。虽然他觉得这是换汤不换药,但还是听从导师的指令去做。新课题的进展依旧不顺利,导师不满意韩磊的表现,直接把课题给了别的同学。韩磊知道后,整整消极了一周,不想吃饭,只想躺着,去了实验室,也什么都不做。
一周过后,韩磊主动找到导师,希望能有解决的办法。导师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新课题已经给了别人,他可以跟着一起做,但不是第一作者;二是自己找课题做,导师提供2000块科研经费,最后成果她不管。可是要达到毕业要求,韩磊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文章也必须让导师来挂名通讯作者(注: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即使韩磊的论文达到发表要求了,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仍需要导师的签字同意,导师对韩磊的态度决定着他是否能顺利毕业。
“毕业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关卡导师都可以拖,或者表示没达到要求。”韩磊说。
2018年9月,他申请了延期毕业。除了跟导师沟通不畅的原因,韩磊也很后悔自己的拖延和犹豫。之前课题做不出来他只会闷头做实验,重复N次,不愿意多看文献找其他方法解决。看到师兄半退学的状态,他此前有了换导师的想法,也一直拖着不敢说。
韩磊最后换了导师,现在的导师会主动给他提供一些课题思路和方向,愿意和他沟通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没有导师指导,一路走来挺困难的,很难熬。”程明觉得遇到一个合适的导师需要运气,他少了一点运气,所以只能靠自己。
读博期间,程明很少跟导师沟通、见面,博一第一年可能见面频繁一些,后面一年才见一两次。“实验室一年开不了一次组会,我不主动找导师他也不会找我,发文章之前会发邮件给他汇报一下成果。”程明说。
程明的导师已多年不自己做研究了,除了负责行政工作之外,主要会拉一些有经费的项目来做。程明的导师拉来项目大多会“分包”给“小老板”(注:协助导师管理实验室的教师)和硕士去做,博士一般从项目中找选题做研究。很多导师无暇顾及的话,通常是底下的“小老板”来带学生,但程明实验室的“小老板”也是在忙自己的项目,花在研究上的时间不多。
程明认为,做研究要比做项目难度大很多,项目是纯工程性质的,都是用成熟技术做的,耗时间但可以赚钱;研究就是要创新,做不一样的东西进行发表。
读博刚开始,他按照导师给的船板项目做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慢慢深入,他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导师是学院的副院长,精力主要放在了院系的行政工作上,而负责跟进项目的“小老板”后来离职,船厂很难继续为一个学生的研究提供实验的硬件支持,项目停滞。程明后期的研究工作量就变得很少,虽有理论,但难以实践创新,无法支撑起大论文的框架。导师和“小老板”在科研上都没有提供可靠的指导,以至于他到后来不得不换方向,走了不少弯路。
华东师范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博导认为,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最好与导师的专长有一定关联,以便于导师提出实质性参考意见。如学生对某一未知研究领域有长期关注和浓厚兴趣,导师在帮助其进一步把握方向后,应鼓励其创新研究。在他看来,导师与学生应成为亦师亦友的搭档,但在日常生活方面,应保持适当距离,绝不可把学生当成导师自己研究工作的工具使用。
补助停发
一般来说,主动延毕的博士都会在延毕之前,准备好延毕期间的生活费。
但博士延毕之后还有没有补助,仍是程明很关心的一点。程明出生于农村,父母六十多岁还在干活,父亲做建筑小工,母亲摘摘茶叶砍砍树,家庭不太富裕。虽然现在还没有条件照顾父母,但他希望读博期间至少能养活自己。
读博四年,程明平均每个月有五千元左右的补助,包括国家学校助奖学金加起来两千多元和导师助研经费发放三千元。
一般延毕之后,学校的补助虽然没有了,但导师还会照常发放助研经费。
程明所在学院对正常学习期限导师的培养经费有明确的数额规定,导师必须缴付然后由学院代为发放。但在延期阶段(普博生第五年起、直博士生第六年起),只提到可根据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能力和贡献确定助研津贴额度,由导师自行发放。
延毕之后的程明并没有收到导师的补助,同门的师兄师姐也没有收到。考虑到年纪比较大,也没有经济来源,他便发邮件跟导师申请了几次,却没有得到回应。今年3月,导师提出想让他帮忙指导下硕士生,口头答应会发放补助。
每个月拿到手的补助,程明只会花一千多块,剩下的都会存起来。基本不外出,一天三顿都是食堂,每天会吃点水果喝杯牛奶,补充营养。衣服偶尔会买一件,网购居多。读博期间,他还会做一些兼职。2017年下半年开始做宿舍管理员,一周值班一天,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事情不多可以拿着电脑学习,每天120多元。2018年春节,程明没有回家,在学校值班赚了三千多块钱。2019年春节他本想继续留在学校,但父母希望他回家过年,就没有再继续做。
程明硕士阶段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余下了一些钱,加上博士阶段存的,延毕之后有一笔不小的积蓄。这笔积蓄暂时缓解了他延毕期间的经济压力,但只出不入,还是会有紧迫感。身边的同龄人都成家了,有房有车的,31岁的他也希望自己能早点赚钱养家。
同为理工类博士的韩磊,从博一开始平均每个月补助有3740元,其中包括国家研究生助学金1000元,学校学业优秀奖学金820元,以及导师发放的科研助教经费1920元。2017年改革后补助上涨了500元,可以拿到4240元。延毕之后只剩下导师发放的部分。根据2017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于13000元。
韩磊延毕后的生活倒还凑活,之前存了一点钱,可以补贴这段时间的开销。但有一点,他过意不去,觉得亏欠爸妈。父母2016年给他在上海周边买了房子,付了首付。结果因为他还没毕业,没有收入,就得接着帮他还贷款。“我都这么大了,还老在花他们的钱,挺不好意思的。”韩磊说。他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相比理工类专业,社科类专业导师并不会为博士生固定发放补助。
扩招之后
博士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
当博士们被延毕折磨的同时,他们也在慢慢习惯这种趋势。“假如没有人延期,我延期了肯定是100个不愿意的;假如身边有20个博士,18个延期,到我的时候就觉得没什么了。”韩磊说。
孙小天记得六年前博士入学考试结束的那天下午,正是三月中旬,太阳高照,有一种夏日的灼热,气温很高,甚至有女孩子已经穿起裙子走在校园的大道上了。而眼前这条梧桐大道,他一走就近六年,“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毕业论文,明年6月就毕业了”,孙小天淡淡地说。
说话时,他去年夏天开始蓄的胡子随下巴移动,修剪在约5公分的长度。他预备写完毕业论文后,将胡子一把剪掉。
来源:gh_14c52a57b006 顶尖植物科学研究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MjkwOTE3OQ==&mid=2247487625&idx=2&sn=b89a124c298906c382c6f2e6cd9d04d2&chksm=eb93901ddce4190bf261219f24c2d0d08a449e1db307a2c3c4cf80819162e87d8d0e57834be8&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