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听说,家用消毒剂可以灭活埃博拉病毒

中国生物技术网
2019年05月07日 05:20

| 编译:黄子桐、李诗祺、庞晓慧、魏韬讲师、郑倩望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

图片

谈起非洲,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原生态的自然风景,雄师猎豹,羚羊猎鹰,沙漠草原上上演的动物大迁徙总是让人心生向往。然而,由于非洲的炎热气候,落后的医疗条件与原始环境,非洲同时也成为了很多疾病的温床。尤其是近几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更是让不少向往非洲原生态的人们望而却步。

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归类为最高等级之生物恐怖袭击武器的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且死亡率在50%至90% 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可能通过接触感染者的尸体,受感染的环境表面(污染物)以及受感染个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研究甚至发现,具有感染性的埃博拉病毒悬浮在有机泥土中的环境持久性为八天。

在2019年4月29日《Nature》子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滴露抗菌液灭活埃博拉病毒的有效性研究》的文章。他们认为,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在可能被埃博拉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或溢出物中消毒将会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措施,可达到降低向包括卫生保健提供者在内的健康个体中传播的风险的效果。让我们来一起看看。

图片

首先我们要知道,Dettol抗菌液(Dettol Antiseptic Liquid,以下简称DAL)是一种在欧,亚,非洲中广泛使用于各种急救消毒中的家庭杀菌剂,包括伤口清洁。它还可用于个人卫生用途,也可用作净化环境表面,物体和设备。在这篇研究报告中,作者分别介绍了在三个不同稀释度的DAL(既硬水中分别为1:10,1:20,1:40)中,环境温度下不同接触时间对埃博拉病毒Makona变体(以下简称EBOV/Mak)的失活程度有所不同。

(1.8log10为检验仪器检测极限值)

图片

由图可知,在1:10的稀释浓度下,0.5min的接触时间就可使埃博拉病毒的浓度降低至检测浓度的极限1.8log10。

图片

在1:20的稀释浓度下,1min的接触时间可使埃博拉病毒的浓度降低至检测浓度的极限1.8log10。

图片

在1:40的稀释浓度下,1min的接触时间也可使埃博拉病毒的浓度降低至检测浓度的极限1.8log10,但在0.5min时,对埃博拉病毒抑制作用较1:20的稀释浓度差。

因此我们可得出实验结论DAL对埃博拉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DAL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而对三种浓度的DAL通过在每个接触时间之后,用500μL未稀释的中性测试样品接种韦罗E6细胞T-75烧瓶来评估可能存在感染性的埃博拉病毒,检测其浓度是否低于半数组织培养感染(50% tissuecultureinfectivedose,以下简称TCID50)计量测定的检测极限(1.8log10TCID50/ mL)。在经过14天的培养后,然后在显微镜下评估培养物的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对于1:10,1:20和1:40 DAL稀释液(每个条件n = 1瓶和DAL批次)的烧瓶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在表1中。在0.5分钟的接触时间内检测到DAL lot 16005E的1:10稀释度的感染性EBOV / Mak。在1分钟或更长的接触时间后,对于DAL批次的1:10稀释,未检测到感染性病毒。1:20 DAL稀释液(每个条件n = 1个烧瓶和DAL批次)的烧瓶安全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在表1中。在0.5分钟接触时间检测到DAL批次15083E和16005E的传染性EBOV / Mak,并且在1分钟接触时间检测到DAL批次16004E。在5分钟或更长的接触时间后,对于三个DAL批次的1:20稀释,未检测到感染性病毒。

图片

看不懂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一下:这些结果表明,在水中以1:10稀释使用的DAL可以在环境温度下在悬浮液中完全且快速地(在1分钟的接触时间内)灭活EBOV / Mak。来自TCID 50测定的数据和在硬水中进行的这种DAL稀释的烧瓶安全性测试表明在这些条件下实现了超过7log 10的EBOV / Mak失活。

再简单一点来说呢就是:在可能被感染的地方1min以内以1:10的稀释度的DAL溶液喷洒在表面,就有可能消灭埃博拉病毒!

且在本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市售DAL在三联有机负荷存在下灭活埃博拉病毒的功效和批次一致性。

对如何有效控制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仍在持续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更大的突破。

编译人员简介:

魏韬,男,长期从事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对微生物基因组编辑、多基因协调表达、工程菌发酵策略优化等方面有较为扎实的实验基础,兴趣方向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进行微生物遗传改造实验。

郑倩望,女,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食品科学专业。2016 年以首聘副教授方式引进到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主要从事食品生物污染与控制、生物防腐保鲜技术,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近五年来在 Food Microb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Food Control 等杂志上发表 SCI 论文12篇,多次参加知名国际会议(IAFP Annual Meeting,IFT Annual Meeting & Food Expo,IUToST等)并发表演讲。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


图片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近期热文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1、补牙或将成为历史?

2、科学你慢慢学,中医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学告诉你应该多久洗一次澡

4、新证据:喝咖啡能延长寿命!

5、据说,这是生物医学硕士博士生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6、一顿早餐到底有多重要?
7、情商也是把双刃剑!高情商或让你更脆弱
8、施一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
9、“科学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风险
10、睡眠科学家揭示出8种睡好觉的秘诀

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转

12、每周两半小时,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使你更长寿

13、喝醉以后,你以为睡一觉就没事儿了?!

14、仰卧起坐等或将成为延寿运动?

15、冥想、瑜伽、太极等不仅能够改善身心健康...




修改于2019年05月07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生物技术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