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张聊科研
今天这篇文章不唱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高调,也不谈生活质量与收入,仅谈发展,只说未来。观点可能略显功利,但这也是赤裸裸的现实。
笔者从高考考进复旦上海医学院(简称上医)算起,已度过十余载春秋,留在附属医院工作也已两年余。从进入上医第一天起,就被无数次强调学校辉煌的历史与底蕴,很多老师也称我们为“中国未来医学的栋梁和精英”,按高考分数而言,我们是医学生中绝对的第一梯队,未来似乎也应该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国医生中的领军人物,学科的带头人。
图源:网络
十多年过去了,就我观察而言,优秀的上医本科同学往往会选择传统强势科室,发展势头多数仍然迅猛,而这些科室的大佬多数仍有纯正的“上医血统”或为其他名校的本科。而对非传统强势科室或新兴科室来说,身边本科及研究生均就读于本校者绝大多数泯然众人,成为了庞大医疗系统中的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在所属领域内有崭露头角之势者凤毛麟角。以我所在的医院为例,与我同龄或年龄相仿者,小至基金资助,大至“青年长江”,“优青”等桂冠几乎均被研究生同学摘取。而这些同学中,多数本科学校并不拔尖,有的甚至并不是一本院校(无任何歧视之意,仅说明现象)。
据我所知,上医在给予本校的保研名额不算吝啬,研究生班级来自于本校和外校的数量不会相差悬殊。多年以前,大家考USMLE赴美行医的热情也远远没有现在高涨。医学生转行也远不如今天那么多。大部分同学还是会选择在医疗行业内坚守。而在同一学校的研究生平台之下,第一学历为名校的优势似乎并不明显,那么这一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将来简要分析。
性格
图源:网络
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大部分医学或生物学的科研工作对脑力要求并不高。在医学科研上取得成就,既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持之以恒的思考,也需要大量扎根于实验室的重复劳动、无数失败后的经验积累。在这条路上能取得较大成就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极度热爱生物医学科研的人,此类人往往较少;另一类则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在竞争心的驱使下不断攀登高峰,这一类人也占了多数。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丛林法则在整个社会中无处不在,其中当然也包括学术界和顶级医院。而外校学生,尤其是非名校的学生一般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来到更高学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在本科学校中处于拔尖位置,而且事业心往往较强。同时,由于经过重重厮杀才能来到更高的平台上深造,他们往往也更懂得机会的来之不易,更热爱和珍惜这个平台。
与之相比,上医本科的学生保研相对容易,也有很多学生为本硕博连读,压力小了很多,同时,大多数人本科至研究生长期处于同一环境,大学5年甚至8年都不需要担心未来去处,长期处于“舒适区”也容易使很多学生变得非常“佛系”,后劲不足。并且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占据更高比例的上海本地生源质量在逐年下降,在进取心方面也不如外地同学敢闯敢拼。
氛围
一所学校乃至一座城市的整体氛围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协和北医的本科生的高考分数更高,甚至可以比肩清华北大,但如果来沪工作,这些学生的未来发展往往非常困难,这与北京顶级医院长期忽视科研的氛围有关。虽然协和北医的学生大学阶段有着更扎实的临床培养,但接受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训练极少,缺乏科研思维和能力。临床能力在工作间几年后可以很快赶上,但科研能力则很难弥补。身边不少包邮区出生的协和北医学生毕业后来沪就业,但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在上海未来的前景并不光明。
而很多非名校的医学院更多地把本科教育当作职业训练所,很多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在准备“两研”:考研和科研。而上医的本科生往往要在复旦接受1-2年的人文教育熏陶,培养“自由而无用”的精神。当然必须要说明,过于功利的“职业化”培养对医生的成长可能是不利的,但过多的灌输人文精神是否有必要呢?这一点见仁见智。
学科建设
医院的学科建设势必会影响本科生的选择,而学生选择势必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比如,有的综合性医院科室发展剑走偏锋(该院仍然非常优秀,以下仅为举例说明,并无他意)。强势学科大部分属于小众科室或夕阳学科(皮肤、手外、感染等),但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本科生,这些科室即使在本领域内极其拔尖,但整体上脱离医学前沿。举个例子,手外科在前年发了一篇NEJM,在臂丛神经损伤修复上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手外科顶级期刊才2分出头,学科关注度很低。学科特性决定了学术之路容易受限,想在学科中找一个值得长期钻研,并且有较大价值的方向难上加难。通俗点讲,就算是科室5A景区日均门诊量上万,但顶级的“白癜风专家”、“银屑病专家”、“激光美容专家”,听上去逼格是不是就没那么高?
而小众学科的强势也使得主流大内科(消化、呼吸、心内、血液等)和大外科(普外、胸外、泌尿等)的空间受到挤压。而这些学科涵盖了大部分主要疾病,本应是重大成果和学科带头人的聚集之地。但发展空间不足使得资源外流,梯队青黄不接,严重依靠人才引进。很难想象,某院对于肺癌、乳腺癌、肠癌等高发病率又依赖多种治疗模式的重点疾病,写入国际指南十余年的多学科诊疗(MDT)要么刚刚起步,要么至今无法开展。而这些主流学科尽管平台较低,但每年仍有很多本校学生前来投奔,使其才不能尽其用。
那既然如此,医生的“名校第一学历”难道没有用吗?
当然不是。我认为医生的“名校第一学历”,最重要的用处是两点。一个是给予你一个更为优秀的环境,让你永远有机会见贤思齐,而不是稍作努力就能“一览众山小”。第二,是给予你一个更容易进入研究生阶段优秀平台的机会。但到了研究生阶段甚至工作后,如果在同一平台上,你的名校第一学历带来的净价值则微乎其微,你有没有文章,文章IF多少,其他方面的业务能力怎么样可能更关键。
当然,“佛系”的生活态度绝对没有错,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与个人志向并没有优劣之分。但对于想在医学领域内有更大作为的人来说,英雄绝对是不问出处的,性格、环境、平台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
来源:xzlky2015 小张聊科研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Y4MTYxNw==&mid=2655771345&idx=1&sn=1716613baf997399a675bb262dea5047&chksm=808806efb7ff8ff912960a6839e73a9663d05d42fcf3c589ad6cc15eddb595710a34a9374a2e&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