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一旦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后就会触发一系列信号通路(如RLR信号通路)诱导IFN的产生,进而清除病原体。免疫反应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正负调控因子协同发挥功能,保证整个过程的稳定。正调控因子能够增强宿主的免疫反应最终清除病原体,而负调控因子能够削弱免疫反应防止免疫过度造成机体损伤。
到目前为止,在鱼类中已发现与哺乳类 RLR 通路中几乎所有关键信号分子同源的分子和类似的信号传导机制,说明正调控因子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但是关于针对IFN系统的鱼类负调控因子研究甚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分子免疫学学科组近几年针对鱼类RLR信号通路的负调节因子及其具体机制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已发现斑马鱼IRF10不仅能直接结合IFN启动子抑制其转录,还能阻断MITA对IFN的激活,最终负调控免疫反应(Journal of Immunology,2014),该内容被编辑以“IRF10: A Cold Shower for Fish IFN”为题重点推荐;另外还发现了斑马鱼MAVS 的剪接异构体 MAVS_tv2 能特异性抑制IRF7对IFN的诱导(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2015)以及STAT6能与TBK1结合并降低其磷酸激酶活性导致IFN 表达减少(Developmental & Comparative Immunology,2017)。
近期,通过进一步的探索与筛选,该学科组继续鉴定出两个鱼类IFN负调控分子,NDRG1a以及MVP。并且发现二者在鱼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与在哺乳类中完全不同,属于鱼类特有的作用机制。其中鱼类NDRG1a蛋白能与IRF7结合促进其发生K48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降解,进而抑制IFN产生,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9)。另外,鱼类MVP蛋白能招募TBK1、改变TBK1的定位并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TBK1,从而阻断IFN的表达,相关研究结果也已在线发表(Journal of Immunology,2019),且被杂志以“Fishy IFN”为题重点推荐。以上研究内容第一作者为副研究员李顺和(或)助理研究员陆龙凤。这些研究结果完善了鱼类免疫系统中IFN负调控方面的空缺,深化了鱼类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
鱼类IFN负调控机制
来源:zkyzswx 中科院之声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IyNDI1Mw==&mid=2651758943&idx=3&sn=77c056f0436ee45c1ed69dc99a253f6c&chksm=bd274b0d8a50c21b60dec786a88549f6d3ccb5ab4d34cad9d753603df8ec148cb4a3cafaca4f&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