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黄伟副研究员在微塑料分布状况和微塑料对重要海洋经济物种的生态毒理效应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相关成果陆续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领域主流刊物。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据估算,目前至少有5.25万亿个塑料碎片漂浮在海洋表面,总重达27万吨,海洋中的塑料经光降解,机械破碎或生物作用会形成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碎片,摄入能够诱导海洋生物产生氧化应激、免疫毒性、神经毒性、胚胎毒性和生殖异常等不利影响。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2016年开始海洋微塑料研究,在国内研究机构中较早建立了海洋微塑料分析和检测实验室,近年来陆续开展了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等典型海湾以及印度洋和极地的微塑料分布特征研究。2019年,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展自然资源部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海洋与生态联合研究计划(即“JAMES”计划)航次与缅甸、斯里兰卡科学家合作开展了孟加拉湾及斯里兰卡专属经济区、缅甸专属经济区微塑料调查;与浙江大学共同承办“亚太区域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管理国际研讨会”,进一步拓展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海洋微塑料领域的国际合作范围。
在象山湾研究案例中,研究人员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反演手段获取了象山湾不同类型养殖区分布状况,通过现场采样分析了典型养殖海湾水体、沉积物微塑料分布规律及其与经济生物微塑料富集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活跃的捕捞、养殖等人类活动和较弱的水动力交换可能导致微塑料累积。象山湾沉积物和经济生物体内微塑料均以纤维状人造丝为主,其主要来源可能为生活废水和渔网、绳索等废弃物。但象山湾微塑料污染处总体处于中低水平,其对海洋生物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可能低于此前的估计。
象山湾经济物种和沉积物中微塑料分布
杭州湾案例研究表明,地理空间的开发利用格局影响微塑料的分布。杭州湾表层水体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在近岸海域处于较低水平,且南岸丰度显著高于中部和北岸。根据《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杭州湾北岸和中部海域多为农渔业区,近岸的水产养殖、航运等人类活动可能是该海湾微塑料重要来源;而南岸除了农渔业区还分布有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沿岸居民生产生活也是该海域塑料垃圾的重要来源。
杭州湾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微塑料分布
目前,系列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为海洋生态系统受损评估及微塑料防治等工作提供了科学和技术储备,并可为陆海统筹下的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海域海岛保护利用在产业布局、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制定、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新闻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来源:CSOL1950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3ODA3OA==&mid=2247489324&idx=4&sn=b54acf174921eeac5b2e194273656912&chksm=ec70dcfddb0755eb8cdc029412401248c1b82eb88b7dc27f3e2673c87629883e34318c08638f&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