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丨段旭如:参与“人造太阳”计划,快速提升中国核聚变研发水平

中国核学会  |   2019-03-09 01:26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段旭如(左一)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它的俗称“人造太阳”你一定不陌生。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建造约需10年,耗资50亿美元。中国政府于2006年签署了ITER协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中国参与ITER计划的重要科研单位之一。


两会现场,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段旭如,他透露,中方承担了(ITER)计划约9%的部件研发与制造,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项目计划于是2025年建成,项目对快速提升中国核聚变研发水平意义重大。


对于如何加强公众对核知识的了解和普及,段旭如也提出了建议。


文丨中国能源报上会记者姚金楠  别凡  发自会场


中国能源报:目前我国核聚变的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段旭如:国内核聚变研究起步很早,应该从1958年算起,去年是60周年。过去,我国的核聚变研究和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2007年,中国正式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这是中国参加最大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在这个国际合作平台上,中方承担了其中约9%的部件研发与制造,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有些方面已达到领先水平。如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牵头成功研制的超热负荷第一壁部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权威机构认证,与东重及贵州航天新力共同研制了ITER首个全尺寸包层屏蔽模块原型件,在聚变堆核心工程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而且,我国在采购包任务的执行进度与完成情况,在 ITER计划七方中处于前列,为推进ITER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我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科研人员创新成果不多,如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非常不容易,但现在,我们发表的文章数量逐渐增多。近年来,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做出了越来越多的创新性工作,国外科研人员主动与中国进一步加深合作。


中国能源报:目前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国际参与程度很大。


段旭如:必须要加深国际合作。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也是第一个可以称为堆的磁约束聚变研究设施,需要各参与方同心协力,才能实现目标。当然,该装置建成还有一段时间,按计划建成时间是2025年。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可以按照该时间表完成吗?


段旭如:ITER建设在最近几年变化很大。我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科技咨询委员会的专家,每年都参加委员会组织的会议。每次观看该装置建设现场,变化都很明显。现在ITER项目的总干事是法国前原委会的主席,推动项目整体进展在加快,每隔几个月装置现场都有明显的进展,如果按这个情况推进,我觉得2025年很有希望按计划建成。


中国能源报:核聚变研究持续这么久,何时可以实现商业化应用?


段旭如:ITER建成后将逐步开展聚变燃烧等离子体等实验研究,下一步是建示范堆、而后建商用堆。本世纪中叶用上聚变能是各国共同的梦想和期望。


中国能源报:您能否用比较通俗的解释形容下核聚变?


段旭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人造太阳”,很多人会问究竟什么是人造太阳。从研究装置本身来说,它和太阳没有直接关系,唯一的共同点是运用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即核聚变。这个过程,在地球上,以可控制的方式实现,为人类提供能源。目前来看,这应该是解决未来人类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中国能源报:您怎么看目前核领域的公众沟通和科普问题?


段旭如:国家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出台了《科普法》,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但目前从核领域看,公众对核的认知尚不够,科普工作及公众沟通需加大力度。


科普工作要有具体实施举措。科普要做好,科研人员是主力军,但目前缺少这方面的专业队伍。一些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可能做得很深,但要把相关知识讲透,让公众理解,还需要提升。另外,科普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要用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坚持去做。


中国能源报:如您所说,除了国家的重视,科普还需要具体措施。具体措施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段旭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企业和科研单位要重视加强科普队伍建设,组织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目前专门做科普的人员很少,而且研究机构的科普小组年轻人居多,流动性较大。


企业和科研单位,应该设立专门的科普队伍,根据单位大小,至少有一个专职人员做科普工作,而且要考虑以什么方式讲得更通俗易懂。另外,要建设专业团队,必须有资源。美国和日本等国在科普工作上有专门科普资助机制,如在国家科学基金和科技计划项目中对科普工作有稳定和持续的支持。中核集团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有核工业科技馆,这是对科普工作的一大支持。


中国能源报:您说的核科普馆运行效果如何?


段旭如:总体上效果还可以,近三年来已接待近两万五千多人次,使公众对核工业各个环节有了直观了解,已成为核工业科普及加强公众宣传的良好平台。


一般来说,我们会介绍我国核事业的历史,而科普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涉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的弘扬等。另外,科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学生尽早接触科学方面基本知识。比如,学生除了了解核的相关知识外,他们将来还有可能对核科学感兴趣,选择学习研究核方向。




来源:cnsgfwx 中国核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M1OTUxNg==&mid=2650339076&idx=2&sn=b283ea07becf6545f0b524b67c4ae4c9&chksm=88534bf7bf24c2e1a233e859eda9c741725163cac945a2da9cb2ea964d02d4432112dfd1517f&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丁宝顺
    0
    两会现场丨段旭如:参与“人造太阳”计划,快速提升中国核聚变研发水平
  • 许礼华
    0
    已被间谍泄密,越快越好!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