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球获联合国大奖!带你翻开这位女首席的“独家日记”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   2019-02-25 00:00

        近日,由联合国妇女署与网易新闻共同主办的2018年度女性传媒大奖(China Women’s Media Award)在北京揭晓。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韩喜球研究员荣获“年度女性榜样”奖。来自挪威驻华使馆、丹麦驻华使馆、瑞典驻华使馆、墨西哥驻华使馆等驻华使馆以及联合国驻华机构的嘉宾、媒体等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出席活动并颁奖。

        主办方给出的获奖理由是:

        她是‘大洋一号’首位女首席科学家,更是我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在这个男性绝对主导的行业,她不但登上了科考船在广袤的大海上直面‘波塞冬的怒吼’,还遨游‘海底两万里’,为中国乃至全人类探索海洋作出自己的贡献。”

        颁奖者挪威驻华大使馆的参赞丽雅所说,韩喜球“打破了(职业性别的)玻璃天花板,实现男性和女性在同一平台上平等的竞争和发展”。

        韩喜球研究员在领奖时发表感言:“传统认为海洋是男人的战场,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上天入海,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建功立业。”她呼吁,全社会能够更多的关注女性,给女性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妇女能顶半边天,关键时候还能顶整片天。

        据了解,女性传媒大奖创立于2010年,是首个以“社会性别平等”为主题的大型奖项。本次大会以“突破”“相信”“爱”为主题分别对在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彰显女性社会价值的优秀女性进行颁奖。

        韩喜球此次得奖,也为咱海洋人争了光。话说,关于韩喜球,你还知道她的哪些故事?

        2017年2~4月,韩喜球作为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乘坐蛟龙号潜入西北印度洋深海实施科考任务。中国海洋报记者当时正随船报道,他用文字记录了这位战友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在《韩喜球的大洋之恋》中体会这位“女性榜样”的魅力吧——

韩喜球的大洋之恋

        这片印度洋下的海底山脊有个中国名字,叫“卧蚕”,在此之前,从未有科学家置身其间。当地时间3月2日,卧蚕海脊的命名者、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搭乘蛟龙号在3100米深的海底寻寻觅觅,试图发现正在活动的热液口……

        吃苦耐劳的“老地质”

        “梦里有时会有这种感觉,好像穿着滑翔衣在山岭间自由穿行……”完成了人生首潜的韩喜球,用梦境形容自己乘坐“蛟龙”在海山间遨游的感受。只不过“梦醒”以后有些腰酸背疼,毕竟,这一潜就是10个小时。她坐在观察窗前详细记录海底地质情况,其间几乎一动未动。

        圆圆脸庞、皓齿蛾眉、利落短发,只看面相,恐怕没人会相信韩喜球已年近半百。有人开玩笑说,是深海泥令她驻颜有术,而她则颇为认真地回答:“深海黏土的确非常细腻,可以开发作为化妆品的基础材料。不过我们调查的海底资源,远不止深海泥。”

        从事海洋地质研究20多年,经历丰富的她有好几个头衔: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代表、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委、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也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殊荣。但她更愿意简简单单地称自己为“一个吃苦耐劳的老地质工作者”。

        在从水面下潜到海底的过程中,韩喜球得知自己是蛟龙号搭载的第39位科学家。对于“首位下潜的女首席”之类的称号,她并不看重,“1和39一样,都只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发现了什么。”她说。

        韩喜球告诉记者,海洋基本上是一片没被开发的处女地,充满了未知。“经过科学家调查的海底,到目前只占5%左右,还有95%的海底没有被探查过。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其实才刚刚开始。”

        寻觅海底“烽火台”

        这里一定经历过一次猛烈的喷发。直径近1米的球状玄武岩、挤牙膏一样流泻出来的管状玄武岩、瀑布一般挥洒的席状玄武岩……卧蚕2号热液区的海底地貌如远古卷轴一般在韩喜球面前铺展开来,不同的玄武岩外形对应了不同的岩浆喷发情况,好似地质被凝固的瞬间。

        玄武岩是岩浆从上地幔涌出冷却后的产物,是洋壳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青黑色、姿态各异的巨石,如同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向科学家传递出地幔物质成分、构造环境及地球的深部动力学等重要信息。

        地质学专业出身的韩喜球1993年进入海洋二所,跟海底打了半辈子交道,看了十多年深海视频,这一刻,终于透过“蛟龙”观察窗真真切切地看到卧蚕海脊的玄武岩地貌。“就好像那么多年来蒙在眼前的一层面纱被揭开了。”

        "以前看海底视频和照片都是2D效果,从蛟龙号上看到的就是3D景观了。”韩喜球紧紧盯住观察窗,专注地看着她再熟悉不过的海底景象。眼前的一处山坡上,出现了一片裂开多道口子的席状玄武岩,就像龟裂的柏油马路。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的韩喜球请求潜航员操作机械手,取到了1块样品。“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分析其中的微量元素,可以读解来自上地幔的信息。”

        对海洋地质学家来说,乘坐蛟龙号在海底航行,就像在陆地上跑野外一样。近距离到岩石露头处精确取样,在现场对海底地质现象完成描述,从前只能在视频中观看的大洋之底,此刻触手可及。

        韩喜球说,找到海底资源很重要的线索就是“黑烟囱”,也就是热液喷口。“如果把卡尔斯伯格脊比作海底长城,黑烟囱就相当于长城上的烽火台。”

        卡尔斯伯格脊位于北纬10度至南纬2度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杭州的距离。如何知道哪个烽火台在冒烟?深海科学家派出“千里眼”,将物理、化学等多种传感器布放到海底,传感器经过受热液影响的区域时会产生温度、甲烷含量等方面的变化,就好像看到了烽火台上冒出的狼烟一样。

        在几千米深的大洋寻找冒烟的黑烟囱,如同大海捞针。凭借对卡尔斯伯格脊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韩喜球在先前几个大洋航次中合理选择调查区域,精心设计测线,终于探测到数十处热液活动的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找到了4个热液喷口。烽火台上狼烟升,深海视像传回了黑烟囱喷发的清晰视频。

        带着以往大洋航次的调查资料,3月4日,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首次下潜,发现了大面积的黑烟囱群和生物群落。潜航员傅文韬说,科学家圈定的调查范围非常精确,潜器到达预定深度后,近底航行不久就发现了热液迹象。

        大洋深处的“中国名”

        大洋38航次刚刚起航不久,蛟龙大学又一次在海上开学。韩喜球被“聘”为校长,这也是蛟龙大学开办以来的第一位女校长。

        在第一堂课上,“韩校长”打开2013年测得的卧蚕海脊地形图,她形容其山脊走势似一条卧蚕。“蚕令人联想到江南的风物。”出生在浙江台州,多年工作和生活在杭州,韩喜球用这个充满南方风韵的名字将家国情怀印刻在大洋深海。

        2011年,根据国家海洋局部署,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成立了大洋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组,启动海底命名工作,并确定了以《诗经》为主的命名体系。《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体分别对应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天休”和“大糦”就取自《诗经·商颂》。前者来自《诗经·商颂·长发》,“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意为表率诸侯做榜样,承蒙老天赐福祥。此前,曾有印度和英国科学家在该区域多次调查,但都未发现热液喷口。此次韩喜球任首席科学家率队前往西北印度洋,先是在该区域北部抓获了一小块硫化物,随后又观察到多个正在喷发的活动烟囱群并采集到黑烟囱。韩喜球说,这多少有些意外的发现犹如天降福祥,故名“天休”。后者则取自《诗经·商颂·玄鸟》,“龙旗十乘,大糦是承”, 意指非常丰富的食物。大糦热液区地形较为平坦,盲虾、螃蟹等生物繁盛,热液喷发犹如琼浆玉液,好似海底龙宫盛筵开席。

        “命名大洋海底地理实体,是我国深海探测活动成果的重要体现。”至今,韩喜球已经命名了4个热液区和印度洋中的12个地理实体,能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汇命名海底区域,她感到非常自豪。

        第一次参加大洋科考时,韩喜球刚刚30岁出头,初次出海的心情,就好像开始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恋爱。如今,这场大洋之恋热度不减,完成人生首次下潜的她,期待着在西北印度洋取得更大的发现。

 

(文/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自堃)
(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网站、中国海洋报)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观沧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BSHg7FusepmufPFgukIsA

来源: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cwst.net/n12342409/n12345674/1810042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