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为何成为投资“新贵”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9-02-25 10:40

timg (17).jpg

  日前,中经合集团宣布:其早期投资的公司“博雅辑因”完成Pre-B+轮约7000万元融资,与此同时,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李云博士加盟任职临床研究部副总裁。博雅辑因是一家专注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使用基因组编辑技术为传统疗法难以治愈的疾病开发新疗法,以及为新药研发提供创新方案。近年来,基因编辑已成为投资热点——2018年10月,中经合投资的另一家硅谷基因编辑公司也获得1.1亿美元的融资,用以助力全球化市场开拓。

  基因治疗技术究竟是什么?其发展前景如何?专业人士和资本市场又是如何看待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一些外源性损伤(物理或化学损伤)和细菌性感染外,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有关,比如RPE65基因突变会造成先天性黑蒙症,21染色体的增加造成唐氏综合征等。癌症也是典型的基因病,比如一旦抑癌基因BRCA1发生遗传性突变,会导致女性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概率高达70%。另外,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病毒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等复杂疾病,都与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既然如此多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那修复基因不就可以从根源上治愈或者预防疾病吗?这就是基因疗法的逻辑和概念。

  基因疗法是以核酸(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为治疗物质,通过特定的基因转移技术将治疗性核酸输送到患者细胞中(体内或者体外),然后利用这些外源核酸治疗由于基因缺失、突变、扩增或异常表达引起的遗传相关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和传染病等的治疗方法。这些外源核酸通过替代或原位修复缺陷基因,或通过其产物干预致病基因的功能,从而在源头上根除疾病发生的原因,或通过其产物改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来帮助治疗疾病。

  在业内看来,2017年可以说是基因治疗元年——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除了批准两款基于细胞的基因治疗药物外,还批准了首款经典的基因疗法Luxturna。于2017年12月获批上市的创新基因疗法Luxturna,主要用于治疗患有特定遗传性眼疾的成人患者和儿童,是首款在美国获批的基于靶向特定基因突变的“直接给药型”基因疗法。

  预计未来5年,罕见病处方药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在2024年达到2620亿美元,占整个处方药市场的20%。这主要受益于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先进生物技术疗法的突破。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系列基因疗法获得批准上市。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李帅表示:“对于因基因失活造成的疾病,我们可以利用基因疗法为细胞补充相应基因,以实现治疗,这是过去大多采用的治疗方法。然而,还有很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显然不适用‘缺什么补什么’的策略。”对此,最理想的基因治疗是对突变基因进行精准修复——这就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

  简单来说,CRISPR-Cas9是目前为止最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DNA进行永久性操作,能够广泛应用在临床、科研、农业、工业发酵等领域。而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基因疗法给予人类无限想象空间,有可能助力癌症治疗,让人体增强等成为现实,甚至连古人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也不是遥不可及。当然,现阶段这些仍属想象,每一种技术都不完美——CRISPR-Cas9仍面临着效率和脱靶的问题,并且远非如我们理解的像编辑文字一样精确。

  既然基因编辑技术具有广阔前景和市场,目前哪些技术优势值得重点关注呢?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表示:“基因治疗具有两个核心,载体和治疗性基因。其中,治疗性基因以CRISPR系统为主。目前,国内的重点关注方向将是对这个系统在垂直疾病领域的深度应用开发。”他同时指出,基因载体的安全性和靶向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相关技术发展,甚至可以将离体的基因治疗转变为在体的基因治疗,大大增强疗法的可及性。此外,基因载体规模化生产的质量控制,以及药物商业化等也是决定公司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赋能现有疗法,比如优化CAR-T、异种移植、干细胞等技术。目前,通用型CAR-T疗法仍面临着免疫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而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开展研发,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中经合集团全球医疗合伙人约翰逊·林强调。

作者:钱箐旎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方敏
    0
    ?
  • 张刚
    0
    ?
  • 周文
    0
    基因技术宣传上给人一种误导,让人以为基因出现问题就像一篇文章出现错别字、排版错误、标点符号错误之类的问题一样,只要把出现问题的基因改过来就行了,可实际上基因技术用于治疗后需要时间来磨合——基因之间、体内激素…心理、行为、外表体征…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