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科学、科幻、科普到底啥关系?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9-02-14 16:26

电影《流浪地球》的大热,重新点燃了人们对国产科幻片的期待。与此同时,关于科学、科幻和科普之间的关系,也引发了众多讨论。

叶盛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研究员,专业方向是结构生物学,同时也是一名科幻小说家。在去年11月23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科幻大会上,叶盛凭借科幻作品——《画骨》,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王晋康、韩松、郝景芳都曾获得过这个中国科幻界颇具分量的奖项。

此外,叶盛还翻译了科普图书《大灭绝时代》,获得“文津奖”推荐图书奖;创作的科幻小说《二时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小说银奖。

1.jpg

此前,叶盛曾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讲述了他关于科学、幻想与传播的理解。

 

《中国科学报》:没人会否认科幻与科学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很多人认为,科幻可以引领科学。你同意吗?

叶盛:我不同意。我认为,科学始终是走在科幻前面的。其实,人类所有的幻想都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仔细探究一定能找到它最初的那个影子。很多所谓的科幻,看起来好像很超前,但其实都是基于已有的一些科学知识,作出的对未来的预测。它预测得越准,其实越是因为对于已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准确的认知,知道哪些是可以成立的,哪些只是天方夜谭。况且,引领科学也从来不是科幻作者的初衷。我记得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每个人写每一篇小说的开始,都有一个不同的动因。就像我写《画骨》,最初是因为反感泛滥的共享经济。还有人写科幻,可能只是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棒的结尾,所以要写一个故事来配合这个结尾而已。

 

《中国科学报》:在你看来,科学家写科幻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叶盛:我是做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在这个领域内,我非常知道哪些东西是广大读者,包括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可能不太了解的,它只属于我所在研究领域的学术最前沿。那么,无论是把这些点写成小说的梗,或者是对未来预测的把握也好,绝对更有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对科学家而言,要想写科幻小说,最大的门槛是文学,就是写故事这一关。故事写不好,连小说都称不上。我并不是专业作家,所以我写小说更多依靠直觉,就会遇到很挣扎的时候。正因如此,我在获奖感言里特别感谢了科幻作家夏笳。因为参加了她办的写作培训班,才让我从千年幻迷变成了作者。我很想告诉有兴趣从事科幻写作的科幻迷,小说的写作是必须通过专业的写作培训来学习的。

 

《中国科学报》:好的科幻作品就像警示寓言。如果科幻存在先于科学的部分,会不会就是它的警示性?

叶盛:这么说有一定道理。科学只是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描述,而文学是对人、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和记录,科幻需要审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可能对人类的未来带来哪些影响。在这一点上,作家的确比科学家想得更远。但读者也没必要太放大这一点。要知道,有时候存在这种情况,作者为了呈现一个好故事,会刻意营造一个悲观的未来,我的作品中也存在。因为这些孤独、焦虑、恐惧的氛围,往往比喜剧的氛围更能打动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写作问题。

 

《中国科学报》:在很多人看来,科幻小说能普及科学。但刘慈欣认为,其实这个概念一直是反过来的,科幻是靠科学来普及的。你觉得吗?

叶盛:在这次科幻大会期间,我主持了一个“双面人”的分论坛。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科幻算不算科普?我的回答是,科幻和科普不能划等号。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科学是什么?很多人觉得科学就是客观事实,这是不对的。科学是有了人类之后才有的东西,但没有人类的时候,自然界的客观事实也早就存在了。因此,科学是一种要求不断逼近客观事实的东西。而科幻是要“远离”科学的东西。科幻首先是一种文学形式,文学是要对人、对社会有所观察的,而且是很多普通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这是文学的使命。具体到科幻小说家,他的特点是,不仅观察生活,还要审视科技。科幻作者必须抽离出来,用科学之外的视角去看待它,而不是普及科学知识、科学观念。

 

《中国科学报》:科幻对科学的影响是什么?它又是靠什么来普及的?

叶盛:科幻虽不是科普,但它和科普可以共同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范畴之下,叫作科学传播。我是从小看三本杂志长大的——《少年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和《科幻世界》,它们都是科学传播的载体。科幻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它能唤起人们对科学的一种原始的好奇心。如果它能够引导更多读者对科学产生兴趣,我觉得科幻在科学启蒙方面的功能就已经达到了。同时,当科学的教育、普及做的越好,大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就越能接受科幻,越能理解科幻的美。

 

《中国科学报》:看科幻、写科幻,会为你的科研工作带来灵感吗?

叶盛:坦白说,真的没有。科学圈或者科幻圈外,可能常常存在一种一厢情愿的看法:某项科幻小说的科技终于在很多年之后实现了,就以为科幻可以刺激科学研究朝某个方向去创造。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文学作品是作者先在前面设立一个目标,想好了我要往那走。科幻作品中科学的部分,只是推动着那个目标情节得以实现的不可替换的手段。而科学研究,从来都是科学家先看自己手里有什么,然后思考它们都有哪些可延展的方向。至于最终选定往哪儿走,有时候真的就是灵光一闪,是需要想象力的。如果你非要问我,这种想象到底是怎么迸发的,我真的不知道。

 

《中国科学报》:是否想过做个职业作家?

叶盛: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过我。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科学研究本身。只不过我对科研的兴趣、我在科研中取得的点滴成绩或进展,都不是大众看得到的,那些东西只有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能理解。其实,我不认为科学家是一个需要人人去认识和了解的群体,因为科学本来就不是一个必然会流行的东西。它就是一个我们小圈子里的一种语言,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而我,很享受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隐士生活。另一方面,科学家作为完整的人,也理应有科研以外的兴趣爱好。我觉得,这才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当然,这个爱好不一定是写作,只不过恰好我的兴趣爱好在科学传播而已。不过,国内的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确活得太辛苦、太压抑了。而我恰巧是个倔强的人,努力想要活得不同!

来源:科学号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曾广昌
    0
    科学,科幻,科普到底何种关係?
  • 李雨栊
    0
    喜提银河奖??
  • 李诺茜
    0
    恭喜
  • 杨寸幡
    0
    《二时代》很好看
  • 杨佳禾
    0
    流浪地球很好看
  • 陈沁雨
    0
    恭喜获奖
  • 杨茗瑛
    0
  • 张凡夕
    0
    科学始终是走在科幻前面的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