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采取不明智的手段将未证疗效的干细胞商业化。 图片来源:Steve Gschmeissner/SPL
脊髓损伤是一种后果极为严重的创伤,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难题,传统的治疗手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但未能在神经功能方面取得根本改变。
近日,日本开发了一款治疗脊髓损伤的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并推广上市。然而,看似神奇的疗效背后,却遭到了国际专家的强烈反对。相关科研人员认为,日本此举为时过早,甚至应阻断该产品的销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干细胞疗法快速通行
据《自然》报道称,这种干细胞疗法名为Stemirac,由日本大阪制药公司Nipro和札幌医科大学合作开发。
科研人员从40天内发生脊髓损伤的患者骨髓中抽取了间充质干细胞,并且在体外进行细胞增殖,生成了大约5000万至2亿个细胞。然后使用静脉注射的方法把间充质干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在13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其中12名病情都有所改善,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的“损伤程度”认证上至少提高了一个等级。更有一位瘫痪患者恢复了脚的移动能力。
该治疗的发明者之一、札幌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医生Osamu Honmour认为,干细胞可能通过一系列机制修复脊髓损伤,包括减少炎症和保护现有神经元。他介绍说,一些注入的干细胞发育成神经元,可以代替损伤中受损的神经元。他们已经在动物研究中证明了这些机制。
“我认为这是非常安全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效果是显著和确定的。”Honmour说。
基于上述结果,日本批准了该产品上市。虽然许多国家要求在治疗方法上市之前需要对数百名患者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但是日本拥有快速跟踪再生药物开发的计划,可批准仅显示疗效的疗法。不过,在未来7年里,该团队需要收集参与者的数据,并证明其有效性。
疗效验证疑点重重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未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干细胞科学和脊髓损伤相关领域专家纷纷表示,这种静脉注射疗法的批准是基于一项小规模、设计糟糕的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的证据严重不足。
首先,针对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拥有转化为神经元的功能就存在激烈的争论。
“间充质干细胞无法直接转化为神经元,基本是在脊髓损伤的部位构建出适宜的环境,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等促进神经细胞增长。” 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邹卫国如是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学家Bruce Dobkin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呈现神经元的某些特征,比如表达一些相同的蛋白质,但是作为神经元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极小,输入血液还有造成肺部血栓的风险。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戴建武从事再生医学研究已有近20年时间。他告诉《中国科学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间充质干细胞,很难进入脊髓组织,更无法转化为神经细胞进行修复。此次研究从机理上就难以实现。
其次,显示疗效的临床试验仅基于13名参与者,没有对照组和尚未公开试验数据的做法更是加重了疑团。
戴建武怀疑,此次实验产生的疗效与间充质干细胞并无直接关系。“该实验选取的是40天内发生脊髓损伤的患者,我们将其定义为急性—亚急性脊髓损伤病人。脊髓损伤后存在休克期等因素,组织呈现瘫痪状态,尚处在自发恢复期,无法准确判定损伤程度。过了急性休克期,如果不是完全性损伤,组织会自发恢复。”
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神经外科医生James Guest表示,双盲研究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黄金标准,然而由于特殊法规保护,日本跳过了这一步,这更加剧了疗效的不确定性。
面对如此急速的上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干细胞研究员Arnold Kriegstein表达了担忧。一旦将治疗药物出售给患者,该团队将更难收集有效的证据,因为支付治疗费用会增加患者对其效果的心理安慰。“从道义上讲,向患者收取未经证实、有风险的治疗费用是不合理的。”他说。
上市应用任重道远
1月30日,《自然》发表题为“日本应阻止干细胞销售”的新闻,再度指责日本机构的草率行为:“不受控制的试验的模糊结果将使这种疗法无限期地继续使用。这对那些愿意尝试这种疗法的患者和其他正在进行真正严格试验的公司都是不公平的。”
“国际上对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大约有38例,但均未拿到产品注册证。若想将干细胞作为药品投入使用,不但临床试验周期漫长,更需要成百上千的病人进行验证。”戴建武认为,日本研究人员仅基于13名患者的试验就快速将产品上市,该行为太不稳妥。
目前,我国的干细胞疗法研究进展显著。戴建武介绍了团队最新提出的全横断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机制,可实现重建神经突触联系以及内源性或移植神经细胞在损伤区形成神经桥接重新沟通脊髓两个断端的神经连接。
“我们用胶原蛋白纤维做成支架后,把间充质干细胞或自体骨髓细胞放入受损部位,通过让其分泌生长因子帮助神经的修复和调节局部的炎症反应。实验选取的大多是完全性损伤的患者,证明具有较好的疗效,不过还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戴建武说。
专家建议,日本应阻断或者至少暂缓该产品的出售,并引进一种更好和更透明的制度,尽可能通过对照试验产生可靠的临床疗效数据,同时鼓励国际医学研究界在可行的情况下在科学出版物上对其广泛开展评价。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2/343395.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