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远古植物揭秘印度板块漂移、青少年大脑结构异常、大脑信息加工状态的“晴雨表”、吸血蝙蝠毒液、独特四恒星系统

山东省科协  |   2019-01-21 17:59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1远古植物揭秘1亿年前印度板块如何漂移


▲图片来源:网络


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英两国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新近通过对白垩纪远古植物化石的研究,还原出距今1.45亿年至8500万年前后,印度板块如何与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并向北漂移。这一成果为研究板块运动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研究发现,在1.45亿年前,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植物类群高度一致,这说明此时两者仍然相连。大约1.1亿年前,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的植物类群出现差异,两者开始分离。从约1亿年前开始,印度板块的植物群展现出与澳大利亚板块完全不同的特点,这表明作为一个被海洋孤立的板块,印度板块开始了孤独的“北漂”历程。到8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北缘开始出现原本非洲北部特有的植物,这说明此时印度板块已经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至赤道区的非洲北部附近,两个陆块之间的陆生植物已经可以“互通有无”。


——新华网


2复旦大学发现青少年大脑结构异常与精神疾病风险显著相关


▲图片来源:网络


青春期的大脑发育异常是否会埋下成年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种子”,如何发现这颗隐匿的种子?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团队对来自英美等6个国家20余所研究机构的超过1万例影像遗传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全脑全基因组范围的“广泛搜索”,研究发现与青春期大脑壳核体积最为相关的基因位点同时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位点。


1月17日(北京时间)凌晨,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


曾有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障碍假说认为,大脑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进行神经突触修剪等过程中,遗传和环境共同造成的神经系统缺陷暴露,导致成年后精神症状致病风险增高。


“这项研究证明青春期大脑壳核体积异常和精神分裂症致病风险高度相关。”冯建峰教授表示,该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揭示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为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超前干预研究提供新思路。


——科学网


3浙大学者研究发现眼皮是大脑信息加工状态的“晴雨表”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要求人们保持注意力,比如上课要注意听讲,开车要注意路况,体育竞技中要注意对手的动作等。


然而研究表明,大脑很难在长时间中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因此,人们会以最优的注意状态用于加工最重要的信息,比如上课的时候集中精力听重点内容。那么大脑是如何对注意进行实时调控的呢?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丁鼐课题组发现,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大脑可以在一秒之内飞快地切换注意与非注意的状态。这种注意状态的快速切换依赖于大脑的运动皮层,而且运动皮层的激活可以引起眼睑肌肉的运动,以至于可以通过观察眨眼来监测大脑在哪些时刻更加专注、在哪些时刻更加放松。这项研究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


——《科技日报》


4新研究:吸血蝙蝠毒液中物质可治高血压


▲图片来源:网络


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说,吸血蝙蝠毒液中的一种物质具有舒张血管的功能,有望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肾病等疾病。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国际期刊《毒素》上报告说,他们发现普通吸血蝙蝠的毒液中有一种物质与人体内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相似,研究人员称之为vCGRP。


人体内的CGRP具有舒张血管和降血压等功能。这项新研究发现,蝙蝠毒液中的vCGRP具有类似功能,而且效果可能更强,且副作用也更少。因此,这种物质今后有望用于治疗与血压升高有关的疾病,也可用于调节受损或移植组织中的血流量。


——新华网


5天文学家发现独特四恒星系统


“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后羿射日的传说脍炙人口。近日,英国华威大学研究小组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四颗恒星的天体系统,如果该系统存在行星,站在上面观测,天上将有四个太阳。


研究小组利用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毫米波阵列大型射电望远镜,在距离地球146.4光年远的位置发现了名为HD98800的四星系统,星系边缘有富含气体和尘埃的圆形原始行星盘。HD98800由两个双星系统组成,一个位于星系中央位置,另一个环绕其运动,二者距离约为地球与太阳距离的54倍。天文学家将位于外层的双星命名为AA和AB,中央的双星则命名为BA和BB。


专家发现,在大多数恒星系统中,原始行星盘与恒星都在同一平面。以太阳系为例,所有的行星和小行星都在与太阳大致相同的平面上运行。但HD98800却非常怪异,BA和BB在一个平面上彼此环绕,但原始行星盘却与它们的轨道恰好成直角。打个比方,星系中央在一个平面上、相互环绕运行的两颗恒星就好像旋转木马上两匹绕圈的木马一样,而环绕这两颗恒星的行星盘则与它们的轨道平面成直角,就像一个以旋转木马为中心公转的巨型摩天轮。


——《科技日报》


6英研究称可基于DNA评估预期寿命


▲图片来源:网络


英国爱丁堡大学1月15日发布一项研究说,通过分析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理论上有可能预测一个人比平均寿命活得更长还是更短。但也有观点指出,寿命还受到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


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在美国《电子生命》期刊上报告说,他们分析了超过50万人的基因信息以及这些人父母的寿命记录,确认了人类基因组中12个对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其中5个区域此前未被报告。研究发现,对寿命影响最显著的是与心脏病等致命疾病相关的基因区域。


根据上述发现,研究团队制作了一个评估预期寿命的打分系统。论文作者之一、爱丁堡大学的彼得·乔希解释说,如果找100个刚出生的婴儿,用这个打分系统将他们分成10组,那么得分最高组预计将比得分最低组平均多活5年。


——新华网



来源:gh_562f69198929 山东科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c4OTQyNw==&mid=2247486805&idx=3&sn=c14c8d8bf83ac411856f45a59ae16dad&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