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说三十九|海洋文化教育的必然性

中国海洋学会  |   2019-01-18 03:21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面对目前海洋文化建设多流于表象化、形式化等現状,十分有必要提出海洋文化教育问题。

教育自身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在长期生产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像。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器物文化(又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称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一是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二是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三是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四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五是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教与学关系。

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辩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给我国海洋文化传播提出了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

对于我国的海洋文化教育来说,现实由于受限于教育学说非主流与研究主体、教育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海洋文化教育学尚处于起步的萌芽阶段,且还谈不上其影响力。但这一学说必将引发人们对海洋文化教育关系的一系列思考,并从一个主要的侧面将反映出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弱势。

海洋文化教育同样离不开世界观和认识论,离不开社会和传统文化背景。因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像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通过对教育现像、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但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史己经证明:科学精神源于文化,因此没有文化依赖的科学是不存在的。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文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而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在今天世界趋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海洋文化在我国的凸显,必然要触及教育、社会、人与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关系,使其更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而其传播又将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相关连。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与艺术,同样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而艺术直接关连人文。

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基础研究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的实用,但经过较长时间的跨度后,会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所以说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

基础研究本初是"无用之用",仅重视“有用之用"而忽视"无用之用"只是科技,是偏颇,是短视。

现实有一种以科普替代科学教育的倾向,不能不令人担忧。

什么是科普?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

但现实是严峻的,目前的社会科普教育存有严重的偷换概念,被功利绑架的倾向。被曲解为普及的客体被知晓,被喜欢,被运用,最后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习惯行为,以这种行为为荣,最后形成文化。并声称:之所以要科普,要进行科技普及,说明一是科学技术代表进步方向;二是科学技术有用,能够带来财富、福祉;三是大家喜欢,需要科学技术。

如此悖论严重误导社会,然而文化展示给人类文明的是这样的一幅画卷:浩瀚宇宙,朗朗乾坤,芸芸众生;大海潮涨潮落,经久不息:陆土,春来耕牛遍野,农夫锄禾:夏日蝉鸣蛙声交替争鸣,晨色与暮色轮流交映着世间的平淡与欢喜;秋日是收获的季节,自然与人共有的伦理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冬寒是大自然的平衡,旨在警示地球上的灵长类动物应顺天理而行。

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离不开科学,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文化是一条悠长的时空隧道……

        

作者简介

李明春,《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国土资源作协会员。

1968年入伍北海舰队,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华师大结业。撰有新闻、科普、散文、评论、传记、科幻等作品数百万字。

出版《海权论衡》《海洋龙脉》《纵横中国海》《海洋强国梦》专著,传记《一代宗师——赫崇本》,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长篇报告文学《闯海的男人》,长篇小说《红海滩》《混沌》等30余部。央视纪录片《中国向阳红——向阳红09》《蛟龙潜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抚顺路22号北海监测中心,邮编:266033,电话:13808984341

来源:CSO2016 中国海洋学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I2ODUzOQ==&mid=2247487263&idx=4&sn=7da7a9d9cb76d5b3ba042c51d42743d1&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