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电子产品在航天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21世纪初,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五院、九院、十院等的相关科研力量,汇聚到“航天电子”旗帜下,经历了两次变革重组,形成了今天的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被航天人称为“新九院”。
2009年成立的“新九院”,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中国航天电子更广阔、更有利于发挥系统集成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九院全面完成了企业资产改制上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
让“航天芯”遨游太空
九院有许多创业故事,“让航天芯遨游在太空”便是其中之一。
长久以来,缺“芯”一直是中国航天最深刻的痛。每年因为进口芯片,国家需要花费几千亿美元。为了让中国的卫星用上自主研发的CPU芯片,实现卫星核心元器件的真正国产化,九院772所的航天人埋头一干就是十几年——
2002年,772所开始投入研制宇航级CPU芯片。2006年,第一代CPU芯片研制成功。2011年11月20日,国产首枚32位空间用CPU随试验卫星四号升空,实现了“中国芯”遨游在太空。2015年7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的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100%使用了国产宇航CPU芯片。
“参与这件事的是一代人。”提起“航天芯”的诞生和成长,副总工程师于立新说。
在“航天芯”的研制过程中,他们放弃了中国研制自主元器件最普遍的道路——仿制后再创新,选择了完全自主研发的道路。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用户对国产“航天芯”早已从不相信、不敢用,到主动找过来用,越来越青睐国产“航天芯”。
近期,772所更是研制出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第五代宇航用千万门级高性能、高可靠FPGA及配套刷新芯片,标志着九院成功攻克65纳米千万门级FPGA产品及配套产品研制的所有关键核心技术。
助“嫦娥”唱响天际
“这几位可都是加班大王。”704所老专家宋宗炎指着身边的几位老伙伴笑着说。
年逾古稀的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航天的测控事业。这一生,他们亲眼看着704所从由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十来名热血青年组成的“国防第五研究院一分院8室”,成长为航天测控领域的“国家队”成员,再到拥有2300名在职职工的中国航天电子信息系统领军企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704所在测控通信导航、传感器、雷达与对抗三大专业头顶若干“最”的光环:国内最大的军用传感器研制生产配套单位;最大的军用卫星导航设备供应商;研制了国内首个最先进的星载微波、激光气象雷达……
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首次从月球传来美丽的声音。那一天,704所8室向来沉默寡言的航天“女兵”李强激动得难以自抑。
她负责的“嫦娥一号”语音存储装置在立项时,卫星已进入正样研制阶段,技术状态已定型,星上设备已投产,因此语音存储装置的设计,必须立足于不影响卫星的正常研制,难度可想而知。在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苛刻的情况下,李强和同事们在短短五个月内完成了从立题到鉴定件及正样件产品的交付,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和系统联试以及整星联试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质量问题,这在星载产品的研制上可以算得上是个奇迹。
将航天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在中国航天事业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九院各单位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国家重点航天型号装备等,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高可靠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与元器件产品,产品覆盖航天领域所有重点型号。这些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火箭、卫星、飞船以及重点型号装备的各个关键部位,一同构成了各类航天器“耳聪目明的五官”“精确的大脑”“敏感的神经”“可靠灵活的关节和经脉”以及“遍布全身的血管”。
近年来,在完成国家航天工程赋予的使命之外,九院也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领域大展拳脚——九院的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太赫兹安检系统、空气净化新风系统纷纷进入民用市场。
今年10月,九院与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国产化大型商业无人机飞鸿-98演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业载能力居全球首位的国产化商业无人机,它创造了国内大型商业无人机研制周期最短的记录。同时,无人机、精确制导炸弹和宇航电子元器件成功开拓国际市场,“航天电子”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迅速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航天人共同书写的精彩
对很多人而言,九院771所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名字:这个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研究所,是国家实施航天工程和型号装备建设所布局的唯一的集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研究所。
改革开放40年来,九院771所先后创造了国家重大专项抗辐照高密度星载通用计算机SiP、半导体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发展史上的“39个第一”,用智慧创造着中国航天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传奇。
与这“39个第一”一起,罗健夫——这个窗前的灯光经常最后一个熄灭而又最先一个亮起的航天工作者,这个身患癌症还常常连续三天、五天、七天扎进工作室里的微电子专家,这个一生只有短短47年的“中国式保尔”被写进了九院的历史,也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6年10月,九院13所特级技师李峰的事迹在央视新闻频道专题片《大国工匠》中播出。李峰所负责加工的航天器件,关键尺寸每1微米的变形,就能导致火箭在太空几公里的轨道误差。近30年,经李峰加工后验收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标准、精确无误。他打磨的不仅是零件,更是一种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航天人的心性。面对镜头,李峰始终强调,自己只是航天人中最平凡的一个角色,也是千万工匠中最普通的一员。
九院的故事,由九院的航天人共同书写。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精彩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人民网
来源:gh_7baf8471087f 今日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I0MjQzNg==&mid=2653092000&idx=1&sn=2b014fc7a1b25c78a2926cadb9c486e5&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