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后重金属的形成过程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11-29 16:41

图片2.png

艺术家创作的关于宇宙大爆炸的印象画。

几十年来,全球科学家们一直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抱有极大兴趣。据美国物理学网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11月26日刊发的一篇研究论文称,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简称UWA)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因大爆炸而产生的环境条件与我们之前所想象的大不相同。大爆炸理论于1927年被首次提出,它被认为是关于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最可信的科学解释。该理论称,通过膨胀和爆炸过程生成的氢气导致了恒星的形成,而恒星的死亡(变为超新星)又导致了生命的诞生。

来自UWA数学科学学院的研究员斯内扎娜·阿巴兹(Snezhana Abarzhi)教授和安妮·纳维(Annie Naveh)女士对超新星所形成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数学计算分析。阿巴兹教授指出,虽然超新星爆炸是剧烈的,但是它并不像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湍流汹涌,也没那么迅速。她说:“传统的宇宙学观点认为,湍流是能量传递和积聚的机制,而这一机制又导致了超新星内部化学物质的形成。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个过程并不湍急,而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热点被定位随即被捕获,从而导致大爆炸所产生的原子生成铁、金和银等物质。这些发现很重要,因为它们对我们目前认识和理解大爆炸理论和生命起源的方式提出了质疑与挑战。”

阿巴兹教授表示,思考和感受宇宙可能是如何形成的复杂性令人着迷。她解释道:“人类最初是以氢原子和能量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原子和能量的回旋运动生成了其他的化学物质,而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命得以诞生。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总是吸引我们去探索,并不断挑战我们的结果,而所涌现的问题远比得到的答案要多,这项最新研究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我们人类的起源。”

科界原创  

编译:Jonathan 

审稿:三水 

责编: 唐林芳

期刊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期刊编号:0027-8424

原文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18-11-evidence-reveals-heavy-elements-big.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肖琼
    0
    ?
  • 王朋云
    0
    ?
  • 邵家明
    0
    ?
  • 田万龙
    0
    大爆炸理论研究新发现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