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首发星,将提升防灾减灾与突发事件响应能力
10月16日,卫星发射前在发射场进行吊装作业。图/中新社/视觉中国
新京报讯 (记者倪伟)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自然资源部获悉,昨天6时57分,海洋二号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的首发星,未来还将发射海洋二号C星和D星,共同组成星座,大幅提高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可兼顾气象减灾水利等应用需求
海洋二号B星是我国第二颗海洋动力环境系列卫星,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第二颗海洋业务卫星。投入应用后,海洋二号B星将接替超期服役的海洋二号A星,A星于2011年8月发射升空,至今7年。
记者从卫星研制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获悉,海洋二号B星发射后,卫星获取的海风、海浪、海流、海温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可进一步满足海洋业务需求,并兼顾气象、减灾、水利等其他行业应用需求,为国民经济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实测数据,同时也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洋二号B星不受天气、光照等客观条件干扰,可提供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服务,对海面进行持续监测,形成连续、稳定的海洋环境监测与数据获取能力。
后续将发射海洋二号C星和D星
我国海岸线绵长,海洋灾害多发。海洋二号B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预报与监测预警水平,以及海洋防灾减灾与海上突发事件响应能力。从而服务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该星将与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C星和D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国防科工局负责海洋二号B星工程组织实施管理,自然资源部为牵头用户部门,自然资源部所属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为项目法人。目前已建立包括北京站、牡丹江站、海南站、杭州站以及相应分系统在内的地面应用系统。后续,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会同相关应用单位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工作,保障卫星按时投入业务运行。
海洋二号B星和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焦点1
海洋二号B星为组网首发星
海洋二号B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表示,以前一颗星20多天才能对全球完整观测一次,无法满足海上运输、大洋渔场、海洋科考、海上安全等多方面要求,所以必须建立海洋观测网,提供快速的高精度海洋环境数据,而海洋二号B星就是组网的首发星。
2012到2014年间,海洋二号A星完成了全部台风的监测任务,在每次台风的生命周期中,至少对其完成一次观测,3年共计捕获79次台风,为科研、业务和分析预报台风提供了新的准确数据源。
张庆君表示,随着海洋卫星组网的不断深入,数据将呈几何式增长,并更加稳定可靠,为世界海洋信息库更新提供持续不断的服务。
焦点2
寿命5年搭载6个有效载荷
海洋二号B星设计寿命长达5年,搭载了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扫描微波辐射计、校正辐射计、数据收集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6个有效载荷。
其中,雷达高度计主要用于测量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流和重力场参数;微波散射计用于观测全球海面风场;扫描微波辐射计用于观测海面温度、水汽含量、液态水和降雨强度等参数;校正辐射计用于为雷达高度计提供大气湿对流层路径延迟校正服务。
据海洋二号B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介绍,相比于7年前发射的海洋二号A星,B星新增两个载荷:船舶自动识别和数据收集分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可为海洋防灾减灾和大洋渔业生产活动等提供服务。数据收集系统用于接收我国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标测量数据。与A星相比,B星在观测精度、数据产品种类和应用效能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这6大载荷让B星工作频率跨越8个波段,电磁环境十分复杂,这也使其打破我国卫星天线数量的记录。
焦点3
一天覆盖90%以上全球海域
据海洋二号B星研制人员介绍,微波散射计是一种高度集成的雷达,能精确探测海洋表面微弱的散射信号,推导出海面风向和风量,从而迅速全面地搜集全球海洋表面的矢量风场。
作为微波遥感卫星,海洋二号B星不受天气、光照等客观条件干扰,能提供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服务。
海洋二号B星微波散射计获取的海面风场具有大尺度、全天时、全球观测的特点,一天可以覆盖全球90%以上的海域面积的海洋风场探测。正是这种强大的探测能力,使得微波散射计在极端天气,尤其是台风天气中显得尤为重要。
据五院西安分院海洋二号B星研制负责人王小宁介绍,早在2012年,海洋二号A星就在探测和预报台风“苏拉”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准确捕捉到了台风中心位置并跟踪其位置变化。
■ 背景
A星服役7年立汗马功劳
我国海洋卫星始于2002年发射的海洋一号A星。
2011年,海洋二号A星成功发射。海洋二号A星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也使我国海洋卫星研制和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海洋二号A星是我国民用航天重点项目,用于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预报、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军事保障、海洋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等领域,显示出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对于有着如此长海岸线的国家,海洋卫星的需求十分迫切。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风暴潮、巨浪等海洋灾害十分严重。自从海洋二号A星经济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连续监测后,我国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从2011年10月1日全部载荷开始工作起,海洋二号A星观测到登陆西北太平洋的全部台风,取得了第一手的实况资料和信息,为应对和防范台风等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其具有全球观测能力,也为国际上几次重大灾害提供了数据支持。
海洋二号A星还执行过海啸监测任务。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8.5级地震,A星迅速利用数据对地震前后全球海域有效波高分布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地震前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最有可能引发海啸的印度洋海域有效波高变化不超过1米,为最终海啸预警取消立下汗马功劳。
内容来源:腾讯科技
来源:科协企业创新中心
原文链接:http://news.scei.org.cn/art.php?aid=636332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