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实施协同创新,既能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又能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成果和市场需求对接,提高创新质量。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绝大多数是通过协同创新实现的。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协同创新跃上了新台阶。我国高度重视协同创新,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但也应清醒看到,我国协同创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协同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不注重分工协作、各自为战的情形仍然存在。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形势,面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大力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协同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遵循创新规律,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提高协同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关键在于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应加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引导鼓励大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协同创新,同时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生力军作用。加大金融机构对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构建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探索实施股权激励等措施,为协同创新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明确方向重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协同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前提是明确方向和重点。总的看,应立足我国实际,面向全球科技发展前沿,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选择协同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联合攻关。具体而言,在创新规划协同方面,应重点补上基础研究短板,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加大对事关全局的产业化共性技术和高科技项目的支持,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创新主体协同方面,应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企业和市场需求开展系统创新、集成创新。在创新资源要素协同方面,应着力打造平台化、共享化、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在人才协同方面,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围绕创新项目优化配置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健全协同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的质量和效率不仅体现在创新成果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上。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互联网+”,构建全产业链、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网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网络和成果转化应用网络密切协同。坚持需求导向,加强新型研发组织、中介机构培育,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制造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形成分工合理、资源互补的跨区域、跨行业的研发服务和制造服务体系。深化制度和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交易、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努力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合作机制和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
来源:科协企业创新中心
原文链接:http://news.scei.org.cn/art.php?aid=636254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