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奖拿到手软,80后教授有怎样的开挂人生?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10-24 10:46

2018年10月17日晚揭晓的2019年科学突破奖中,共有3位华人学者获此殊荣。除了此前介绍的“天才少女”庄小威之外,一位“80后”数学家也吸足众人眼球。他年纪轻轻就已跻身顶级数学家行列,曾与施一公、潘建伟等学术巨擘分享了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他,就是许晨阳。

对于圈外人来说,对中国数学家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华罗庚、陈景润、丘成桐等人的身上。但在学术圈里,许晨阳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术大牛,也是数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超级明星。

1.jpg

图说:许晨阳

拥有这样耀眼的履历,却直到获奖后才为人所熟知。这与许晨阳研究的领域比较冷门有关系,与其自身的个性也分不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许晨阳是如何在数学的世界中追寻真理与质朴。 

天才数学家的成长之路

也许和其它职业不同,一位数学家的诞生往往凝聚着天赋的力量。许晨阳也不例外。

1981年,许晨阳出生在重庆。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展现出对数字极高的敏感度,三、四岁时数数,可以比同龄人多许多。许晨阳也因此走上了数学竞赛的道路。

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霸,不会“通吃”所有学科,但会在数学竞赛上会多花一些精力。1998年,许晨阳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中获得金牌,并入选国家数学集训队。凭借数学竞赛的优异成绩,许晨阳选择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系。

大学生活仿佛给许晨阳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数学不再是没完没了的刷题,而是充满了思考性的挑战。

按照许晨阳自己的话来说,初高中时接触的数学是人类在一、两千年前就知道的东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大学,接触的是“几百年来很多非常杰出的思想搭建起来的东西”,更像是星辰大海。

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许晨阳,在大一时便立志要将数学作为此生的职业。日后即便面对身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热门的金融行业,许晨阳依旧选择遵从了兴趣的召唤。

许晨阳在北大的生活过得顺风顺水,优秀的同学、自由的选课制度等,都让他觉得如鱼得水。只用了3年,许晨阳便完成了全部本科课程。

本科毕业后,许晨阳希望能做一些比较前沿,但是在国内做的人不是那么多的数学,由此他选择了代数几何的方向。

2.jpg

图说:在美求学期间的许晨阳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索代数几何的奥秘,在北大完成三年本科学习和两年硕士学习之后,他选择奔赴大洋彼岸,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他的学习和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是国际公认的“全宇宙数学中心”,而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在普林斯顿的经历或许成为许晨阳在此读博的重要原因。

3.jpg

图说:博士后第一年的许晨阳(右)与博士导师János Kollár(左)及师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Alessio Corti(中)

在普林斯顿,许晨阳师从著名的世界级代数几何学家János Kollá。尽管他的导师是学术圈里公认对人严厉且要求很高的教授,但在许晨阳看来,选择导师只是因为喜爱他的研究方向。

在János Kollá的指导下,许晨阳扩展了数学视野,形成了把代数几何这个庞大领域视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观念,并获得了在代数几何领域里寻求基本问题的洞察力。这些对代数几何这门学科认识的提高构成了他后来研究的基础,并且一直激励他不仅仅满足于普通工作,而是向具有根本性的重要问题发起进攻。

冉冉升起的科研新星

许晨阳在大学本科阶段第一次接触到代数几何,尽管代数几何早已是国际数学界公认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当时它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期,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

但是这些因素都无法阻挡许晨阳对代数几何的好奇。由此,代数几何成为他在北大的研究生阶段、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阶段、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任教阶段,一直至今的研究主题。

大多数人难以理解许晨阳的研究,即使是北大数学系的学生。这是由于许晨阳研究的领域是一个比较小而安静的领域。

代数几何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关于三次或更高次的平面曲线的研究,如今已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而许晨阳研究的双有理几何,则是代数几何中比较核心的部分。

4.jpg

图说:许晨阳个人最喜欢的数学家格罗滕迪克 

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上说,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成为很多人的“常识”。但在数学家的眼里,这只适用于平坦的几何中,即曲率为平。而在更为复杂的几何中,曲率为负时,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度;曲率为正时,大于180度。 

研究代数几何的数学家需要代数的具体和几何的抽象两者结合,这不仅影响着物理学等其他学科,还和日常生活中的密码学、机器人编码等相关。

作为一个在中国还比较年轻的数学领域,在这个领域真正做到最前沿的人寥寥无几,许晨阳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从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后,许晨阳去麻省理工学院做了博士后。在博士后期间,他和著名代数几何学家Hacon和McKernan建立了一般型对数典范偶的有界理论,并利用该理论解决了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著名代数几何猜想。

这些成果标志着许晨阳作为国际代数几何学界的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此时的许晨阳,还不到30岁。

成长和蜕变从来都伴随着艰辛甚至是痛苦。就当所有人都对这位年轻有为的数学家称赞不迭的时候,只有许晨阳自己深知在数学探索之路上必须忍耐和承受的沮丧与失落。

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期间,许晨阳常常会有在数学研究中做不出东西的沮丧感,而无法推进自己的研究是包括许晨阳在内的大多数数学家的常态。

在读博士的第四年,许晨阳没有做出任何成果。那一年他尝试了许多方法,但是没有一个成功。

这种挫败感甚至波及到了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尽管许晨阳获得了每年只颁发给少数优秀博士毕业生论文的Clay Liftoff奖,但他仍对自己的论文不满意,甚至不好意思参加毕业典礼。

幸运的是,许晨阳在博士期间没有做出的几个项目,都在博士后期间做成功了。博士后期间,许晨阳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研究者的角色转换,他与合作者解决了一系列著名代数几何猜想,成为代数几何领域重要的几大进展。

两度选择北大

2012年,北京大学设立了一个特别的机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受硕士生导师田刚院士的邀请,31岁的许晨阳决定回到母校,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成为该中心的第一位副教授。

学生时代,他便立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帮助中国建设自己的代数几何学派,回到北大无疑是实现其心愿的最好契机。

此时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尚在发展初期,在很多人看来,如果留在国外,许晨阳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学术资源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许晨阳对于回国的坚定信念,却在朋友中激起了千层浪,在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在许晨阳看来,这是他最好的选择。

回到北大工作之后,许晨阳继续专心从事代数几何的研究,对高维代数几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在很多不同方向上推动了代数几何这门学科的进展。

许晨阳在北大期间,学术长进非常大,成果全面爆发,迅速成为代数几何领域全球领军的青年数学家。

5.jpg

图说:许晨阳获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颁发的2016年度拉马努金奖 

同时,许晨阳一直致力于培养大批热爱数学的优秀人才,从而推进中国代数几何的研究进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许晨阳在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积极开设前沿课程,指导学生,组织会议和讨论班,为北大乃至中国代数几何学科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身为“80后”,许晨阳已经荣誉等身。除了“杰青”、“长江特聘教授”等,在2016年,他还获得以印度天才数学家命名的拉马努金奖。

海归教授再归海

作为数学界的一颗新星,许晨阳声名鹊起之后,便成为了很多高校“猎食”的目标。

最终,在2018年秋季,许晨阳离开了任教5年多的北京大学,选择了加盟MIT担任全职教授,在学术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6.jpg

图说:许晨阳获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 

离开时,许晨阳留下这句话:物质条件已经不错,软环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也曾对媒体表示,加盟麻省理工是“想趁这个机会去世界顶尖的地方看一看,现在去了也不代表我将来就不回。”

许晨阳从北大重新“归海”的经历,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此前清华大学“美女科学家”颜宁重回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全球化时代,高端人才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反映出中国科研水平的显著提升,得到了国际一流名校的认可,开始进入人才环流的时代,但是我们也得看到国内外科研环境的一些差距。

像颜宁、许晨阳这样“海归再归海”的教授,更加看重宽容的学术环境和简单的人际关系。他们在国外得到了更高的礼遇,国际学术界对他们的学术地位给予了高度认可。而国内一些高校吸引人才更多靠的是钱和头衔,满足的还只是学者较低层次的需求。

来源:微信公众号“德先生”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许礼华
    0
  • 薛巧英
    0
    牛不是一般的牛
  • 田万龙
    0
    青年才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 奉丽萍
    0
    年青?为,前途无量
  • 张存岭
    0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 邵家明
    0
    ?
  • 田万龙
    0
    青年才俊
  • 宗磊
    1
    海归再归海 唉
  • 王淼
    0
    ?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