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益生菌的科学真相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   2018-10-03 01:01

       近日,两个重磅的顶级期刊刊发有关益生菌与健康的相关文章。两篇文章研究的结果包括:其一,益生菌在不同人肠道中的定殖能力有差别,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及特殊需求量身定制;其二,接受抗生素治疗时,服用特定的益生菌补充剂反而会阻碍原有正常菌群水平的恢复。该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


1

专家观点

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活的微生物”,存在于胃肠道和生殖系统。在食品制造方面,人们熟悉的被认为是益生菌的大部分种类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人类的饮食产品(酸奶、泡菜、发酵肉制品等),长期的食用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

     已有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内菌群及其代谢,或者直接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发挥其有益作用。目前有上万篇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证实了益生菌的各种功能。对人体来说,益生菌已被证明的核心功能是改善胃肠道健康,包括平衡肠道菌群、缓解肠道炎症、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等症状。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益生菌具有缓解代谢综合征、调节神经系统等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对人体的有益功能逐步被发掘,其中的机制也逐步被阐明。因此,人类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

益生菌的功能及安全性得到权威机构认可及科研成果证实

     益生菌的功能及安全性得到大量权威研究报道的支持。目前其已被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中国卫生健康委等权威机构认可为“公认为安全”及可应用于食品的菌种。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早在2011年就指出益生菌在缓解腹泻、便秘等方面的功能有着“强有力的证据支持”;2017年WGO基于大量医学证据,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

     此外,一些顶尖的期刊报道也证明了益生菌的其它健康功效。如医学领域顶级期刊JAMA综合分析了39项临床试验(近1万名患者),发现使用益生菌可降低使用抗生素病人的艰难梭菌感染;自然科学顶级杂志Nature一项针对4500多名新生儿的研究证明益生菌及益生元可以预防败血症发生风险等。

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

     目前常用的益生菌菌株主要是乳杆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研究表明,不同种属的菌株,其生理、代谢存在一定差异,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大量研究亦表明,同种属的不同菌株其益生功能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其次,益生菌在不同宿主中发挥的功能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宿主的基因型、生活环境、饮食等因素,均可以影响益生菌与肠道微生物系统、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功能的发挥。9月6日在《Cell》杂志刊登的两篇关于益生菌的研究,其中一篇也提出益生菌的使用要注重其个性化。

     同时,益生菌的基因组差别较大,即使是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这是由于益生菌的生活环境通常比较复杂,处于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丢失、重复或者获得新的基因,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含有或表达不同的功能基因可发挥不同的益生功效。因此,益生菌需要在株的水平上进行益生功能的验证,明确菌株的功效,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使用及治疗。

一种益生菌制剂对肠道无益不等于所有益生菌制剂均对肠道无益

    《Cell》杂志报道的第二项研究是针对46名接受过抗生素治疗志愿者的临床试验,发现与自发恢复相比,吃一种益生菌配方会推迟宿主的肠道菌群的重建。作者因此认为益生菌在抗生素处理后的“潜在(potential)”功能“可能(may)”会因为影响菌群重建而受到“阻碍(offset)”。然而,纳入本研究的11个菌株的研究背景不清楚,没有提到菌株类型,使用时菌株的各自剂量和活菌数,也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临床研究,不足以代表所有益生菌,尤其是此研究受试者人数过少。因此,无法证明益生菌对重建微生物菌群无益,也无法证明所有的益生菌都无效。

部分媒体存在着片面解读和不实报道

     部分媒体引用了上述两篇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报道,提出“益生菌不仅无益,还有害健康”、“益生菌,一个养生骗局”等标题,都是对上述研究的片面和不实的解读。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第一项研究的主要结果有三个。首先,益生菌的定植高度个性化,不同个体对不同益生菌定植的敏感性不同;第二,宿主微生物组通过竞争排斥相同物种以及特定的免疫机制来影响益生菌定植;第三,益生菌的摄入并未显著影响共生菌群的组成,而是激发了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由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从肠道菌群和宿主生理的特异性角度出发开发个性化的益生菌制剂。文中并未提及益生菌无效理论,部分媒体存在对该研究报道的过片面甚至错误解读。对于研究人员认为与移植自身粪菌相比,益生菌的摄入未能使肠道菌群还原为抗生素处理前的结构特征,并不意味着益生菌扰乱了肠道菌群结构,从具体菌属的丰度分布来看,也并没有因为益生菌的摄入导致有害菌的增殖。因此,不可曲解为益生菌无益或有害。

     在第二项研究中,作者虽然发现服用益生菌延缓了菌群恢复,但这只是针对一种特定益生菌产品(Bio-25)和特定生理状况(抗生素处理后的菌群异常)的研究;同时,受试人群样本量也较小(每组6-8人);因此并不能代表益生菌功能和安全性的普遍情况。

     对此,国际益生菌协会(IPA)欧洲分会也在9月10日发文,认为两篇《Cell》文章“观察到的效果可能与采用的益生菌混合物有关。从科学的观点来看,仅以8名受试者为基础的定量和定性比较并不被认为特别可靠,而且肯定不能被允许用来对总体益生菌做出全面的结论。”

     任何科研的实验设计与方法都不是绝对完美的,研究者应在其特定条件下解释实验结果,他人过度解读实验结果是不科学的。

2

专家建议

科技界与产业界应加强关注 益生菌的个体差异性

    益生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探索。科技工作者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加大科技投入,系统研究益生菌的功能机制,重视临床验证工作。

     相关学术界和产业界在选育益生菌的过程中,应注重菌株的个体差异,保证为消费者提供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此外,还应分析不同消费者肠道微生态的个体化差异特点,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益生菌干预策略。

消费者应正视益生菌的功能

     目前一些商家过度宣传、“神话”益生菌的功能,导致消费者陷入“益生菌包治百病”的误区;也有不实报道宣扬“益生菌无用”的观点,严重夸大益生菌的危害,这些都是对益生菌功能的不科学认识。

     事实上,大量的临床实验数据证明,针对特定的疾病(主要是肠道疾病),益生菌可以作为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但在更多情况下,益生菌应被认为是一种食品,可以提供一定的预防和干预的健康作用,但不能取代药物治疗。

加快整顿益生菌市场鱼龙混杂乱象,尽快完善益生菌相关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菌株来源不明,且缺乏科学的研究验证,大多认为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是益生菌的代名词,没有菌株意识,急需完善益生菌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来规范益生菌行业。

     建议相关管理机构应加强相关标准的制定,科学监管与宣传教育,促进益生菌产业健康发展。

规范引导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

     对于每天产生的“海量”的生命科学学科科研结果,应该冷静的、客观的对待和处理。在学术的论坛上容许将众多科研结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媒体报道前应该全文通读,全面解析,正确引导舆论,避免偏颇。


本期专家:

陈   卫  江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何国庆  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副主席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

张和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任发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厉曙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石汉平  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临床营养科主任

钟   瑾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cifst1980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c0NDAyMA==&mid=2649582448&idx=1&sn=4692212f4fa3eb4440726d271bf25771&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