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己任,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根本,以绿色种植和健康养殖创新研究为目标,深耕黑土地,催生新梦想。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自建院之日起,就肩负起重大农业科技攻关、支撑粮食安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三农’的历史重任,致力于农业技术改进和为农业生产服务。”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兴宏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70年艰苦奋斗,70年风雨兼程。前身是1913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公主岭产业试验场,于1948年成立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发展为今天拥有18个研究所、“种、养、加”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吉林省农科院,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三农”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实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育种研究结硕果
“回顾历史,吉林省农科院主要农作物育种成绩显著。”吴兴宏介绍。
玉米杂交育种工作为东北奠基。育成首个双交种“吉双2号”、第一个单交种“吉单101”,开创东北地区杂交玉米新时代。“吉单159”“吉单27”“吉单66”等一批批优良品种各领风骚;单倍体育种技术规模化应用国内领先。
吴兴宏表示,“玉米单倍体技术极大地缩短了育种年限,节省了5~6个世代。目前该技术已实现一年成系,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水稻研究始于1922年,经过几代水稻人的不懈努力,成果丰硕。吉粳系列品种结束了外来品种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吉粳88”使水稻亩产从5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连续大面积推广10余年,创造了东北粳稻的奇迹;“吉粳511”系列品种食味最优,跻身世界顶级米行列,引领水稻产业率先进入品质化时代。
“盐碱地种稻技术,书写了以稻治碱、以稻治涝的神话,为吉林省西部农民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吴兴宏说。
1913年便开始对东北地区的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收集。1923年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品种“黄宝珠”,后续育成大豆一系列新品种180多个。“吉林20”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30余年,是迄今为止吉林省被用作亲本最多的品种。开展杂交大豆育种,实现了大豆三系配套,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可商业应用大豆杂交种,创造了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奇迹。
杂粮杂豆研究成效显著,率先实现中国类型高粱三系配套,中矮秆、耐密植、宜机收品种国内领先。“我院是国内较早开展红豆、绿豆等食用豆研究的科研单位,育成‘吉绿’‘吉红’系列品种,为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吴兴宏说。
吴兴宏介绍,“进入新世纪,吉林省农科院创新领域不断开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有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0个,其中以国家玉米工程实验室和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国家级平台42个”。
70年来,吉林省农科院共取得各类成果2864项,其中获奖成果851项,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79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79个。这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跨越新台阶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在黑土地上耕作
吴兴宏介绍,针对东北黑土区土壤退化严重、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吉林省农科院经过30年定位监测及10年的相关研究,明确了黑土肥力退化机制及肥力演变规律;构建了黑土培肥技术模式和黑土养分调控模式,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可持续利用黑土资源,需要对作物耕作技术进行研究。如玉米“四定”(定品种、密度、施肥、播期)栽培法,引领吉林玉米栽培技术发展。
玉米宽窄行种植、黑土地保护、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以及BZ-6播种机、“马骞镇压轮”、玉米自走式喷药施肥机等技术,实现了农机农艺相结合。吉林省农科院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创造了雨养条件下春玉米亩产超吨粮的高产纪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吴兴宏表示,玉米秸秆问题事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关系着黑土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效益。
由吉林省农科院发起,东北四省区农科院及农垦科学院共同成立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针对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寒区秸秆快腐等关键技术展开联合攻关,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能源化利用。
在生物防治方面,公主岭霉素开启了防治“禾谷类黑丝穗病”生物防治的先河;在国内最早实现了赤眼蜂和白僵菌工厂化生产,累计防治玉米螟超过2亿亩。亚洲第一部昆虫雷达解决了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的世界性难题。病原线虫、稻螟赤眼蜂、枯草芽孢杆菌、多功能种衣剂等系列新产品的研发,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黑土上栽植着的还有果树。吉林省农科院寒地果树研究处于国内前列,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资源最多、专业性最强的寒地果树资源圃;育成第一个苹果品种“金红123”,统领寒地苹果生产近40年。
除种植研究之外,其畜牧科学分院曾居全国百强所第二名。中国草原红牛、松辽黑猪、东北细毛羊、东北半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吉细毛羊、苏泊美利奴羊,“公农1号”紫花苜蓿及苜蓿三系配套技术、白城小花碱茅,均创造了全国第一。
“以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己任,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根本,以绿色种植和健康养殖创新研究为目标,深耕黑土地,催生新梦想。”吴兴宏说道。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