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原政协副主席白富华都要来到穿沙公路修建时的测绘点看看,因为这里是他人生中意义最为特殊的一个地方。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位于库布其沙漠深处的这个测绘点,遇到了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
“你问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啥能成功,要我说,首先是两点,一是靠科学思想的引领,二是靠科学精神的支撑。”白富华告诉记者。
那个年代,没有技术并不意味着没有科学精神
图为内蒙古杭锦旗位于库布其沙漠中的穿沙公路。(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在百度词条中检索可以发现,不是每一条横穿沙漠的公路都叫“穿沙公路”,这个名词独指横穿库布其沙漠的锡乌公路,这是库布其沙漠治理和库布其人的殊荣,也是库布其精神的重要符号之一。
记者在白富华的讲述中穿越时空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库布其大沙漠:黄沙肆虐,一片死寂,多数人家五人共用一床被子,三人共穿一条裤子。公路修通前,孩子没见过汽车,甚至没见过西红柿和黄瓜……
1997年,时任杭锦旗交通局副局长的白富华带领着十几个人徒步走进了库布其沙漠,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公路修建勘测工作。
图为1997年修建穿沙公路时的场景。(资料图片)
“肆虐的风沙和移动的沙丘瞬间就可以让人失去方向感,大家伙儿都是用命在搞勘测,支撑我们干下去的,就是那种不信邪的精神。”白富华回忆说。
一个月后,施工队开进了沙漠深处,几只骆驼、几台75马力的推土机就是当时施工队的全部“家当”。
“那时候大家身上有一个共同点,脚比脸干净,”白富华说,“为什么呢?十几天才洗一次脸,而脚丫子却每天踩在沙子里啊!”
35岁以上的杭锦旗群众至今也难忘当时那种令人动容的场面:从旗委书记和各级干部,到十岁以上的孩子,全旗十几万干部群众几乎全部扑到了修路工程上。人力搬运沙漠里的沙子,这样的壮举足以载入史册。
公路修通后,沙漠深处的人得以一见外面的世界。一位老牧民第一次见到豆腐,一次买了20斤,白富华赶忙劝阻:你买太多了,这东西存不住,容易坏!当时的白富华落泪了,他自己也说不清,是心酸还是激动。
随后的十几年中,一条条现代化高标准公路开始出现在沙漠深处。穿沙公路的开通让库布其人明白了“不信邪的精神”的强大力量。
啤酒瓶里放树苗,再将瓶子植入沙漠,这是当地群众在沙漠里种树多年摸索的土办法,办法虽土,极其实用。已经年近八十的白富华站在沙丘高处,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着这种方法:“在那个年代,没有技术并不意味着没有科学精神,有一种科学精神叫善始善终、善作善为,而这种精神的外在体现,就是锲而不舍。从坚定治沙意志到后来的激发创新活力,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了库布其人的血液中,让我们以当代愚公的坚韧战胜了自然,以互联互通的博大胸襟吸纳着、创新着现代文明成果,造就了今日的库布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一颗定心丸
几十年来,众多鄂尔多斯的企业始终充当着库布其治沙的生力军,他们在治沙中成长,在成长中更加坚定了治沙的决心。出生于库布其沙漠的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和他的企业,就穷其一生与库布其沙漠做着斗争。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2岁的加拿大女孩珊文向在场嘉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如何让行将灭绝的动物避免灭顶之灾?”
20年后,在相同地点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王文彪向已经32岁的珊文发出邀请:“在中国的库布其,我们找到了让森林重现于沙漠的一种可能。”
来源:科技日报
运营编辑: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