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高铁列车奔驰神州大地、C919大飞机翱翔天空、北斗卫星为我们引路导航……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技术”、“中国制造”正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名片。可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还有一批先进技术“受制于人”,比如芯片、高精度车床、航空发动机等。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一些科技领域被“卡住了脖子”,亟待奋起直追。
倪光南院士解读中国信息通信领域的短板和对策。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我们被“卡脖子”,应该如何摆脱现在的困境,让中国科技实力真正立于强国之林,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前不久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的一场科学传播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倪光南以及“千人计划”专家王光秋等多位专家学者直陈我国科技痛点,并提出了避免被“卡脖子”的良方。
六大领域技术受制于人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预测所所长王革告诉记者,调查显示:我国处于世界领先的技术195项,并行技术355项,跟踪技术599项。他表示,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现状,我国面临的主要短板集中在制造、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六大领域。
以信息技术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信息技术专家倪光南说,我国已经在互联网和新兴技术领域建立起了自己的“长板”,包括已经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电商、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以及在幕后发挥作用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等。但“短板”也依旧存在,主要位于基础软件和芯片两大领域,前者包括电脑桌面操作系统、移动端操作系统、大型工业软件;后者包括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材料、装备等,“要真正补齐这些短板,我国大概还要一二十年的时间。”倪光南坦言。
国产大飞机C919腾空而起令人欢欣鼓舞,这款飞机从机头、机身、机翼到翼吊发动机等设计均由中国自己的团队完成,但航空发动机依然需要进口。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王光秋透露,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还面临不少挑战。在欧盟,军民两用航发产品和技术出口受到瓦森纳协议的限制,发动机实时监控技术、高空试验台、金属基高温复合材料等核心技术都是对中国关闭“大门”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在这些方面存在短板,“要是我们这方面技术很强,人家就没必要限制出口了。”
吸收多于创新导致短板
王光秋告诉记者,航空发动机行业是高风险高投入,要有漫长的技术积累,与此同时技术发展又日新月异。“很多技术我们没想到,人家把产品拿出来了,我们很惊讶。”他说,现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学术论文很多,但实际产品看见的很少,其实论文报道不稀奇,关键是有没有真正做出来的、广泛应用的产品,有了才说明成功。
对于出现短板的原因,王革直言,我国一些地方针对“卡脖子”领域长期攻关的战略定力不够,在科研任务部署时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重大需求不够,同时在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市场培育、产业激励、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落实不够。他透露,在产业层面,我国不少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不够。日本、韩国的企业在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方面的比例可以达到1比3,有些领域高达1比7甚至1比8,我国比例正好相反,为3比1,大部分资源都投放在了引进上,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足,导致核心技术和工艺难以掌握。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指出,阻碍突破这些核心技术的原因还包括缺乏科学的武装、缺乏工匠精神以及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我们古代就不缺乏发明,但那时技术层面的,不是科学;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是建立在系统的研究、专业的训练基础上,这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他认为,不少科研工作者还比较浮躁、浮夸,坐不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总寄希望于走捷径,弯道超车;很多时候“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
核心技术还须自主可控
无论是生活和工作,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电脑。稍微懂一点手机和电脑技术的人都知道,家用电脑芯片几乎被英特尔和AMD垄断,操作系统大家几乎都用Windows;至于手机,芯片以高通为主,系统的基础底板则是苹果和安卓,一水儿来自进口。在专家看来,这很危险。
倪光南说,短期看通过国际市场购买芯片似乎经济上有利,但一旦被人禁运,就会陷入困境。事实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仅会带来供应风险,还会带来安全风险。倪光南以桌面操作系统为例,列出了八大风险,如类似“棱镜门”的被监控,还有遭遇病毒、木马的攻击,以及证书密钥失控、无法打补丁、无法加固等。
他列举了市面上主流电脑操作系统的安全风险状况,指出Windows10操作系统上述安全风险最多,而国产Linux操作系统安全风险反而相对最少。因此,桌面计算机操作系统需要打破Intel、Windows等国外产品的垄断,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产品体系。“我们要吸取教训,在引进高新技术方面不能抱任何幻想,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他说。自主可控的技术不一定安全,但无法自主可控的技术一定不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也表示,现在医院和实验室里的不少高端科学仪器设备都是靠进口,这些仪器设备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我们还需要加油,“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得国产化,但是这些核心技术要尽可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呼吁支持使用国产软硬件
倪光南说,网络信息领域软硬件的发展有一个从“不可用”到“可用”到“好用”的阶段,目前我国的软硬件大多已经到了“可用”的阶段,正在向着“好用”发展。面对网络信息领域的国家安全,他建议个人要支持和应用国产软硬件,为自主可控做贡献。
他认为,国产软硬件必须通过不断使用,不断改进,才能达到好用;因此作为一个用户,每个人都要支持和应用国产软硬件,这就是对自主可控做贡献,“不要对国产软硬件抱有成见,而是要乐于接受。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不抱怨,而是要及时反映。”只有这样,国产自主可控软硬件才能在大家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成熟。
既然我们的科技还存在如此多的短板和“痛点”,那又如何赢得未来呢?杜祥琬说,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创新需要人才,人才创造未来,而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需要教育,所以要深度改革我们的教育,解决“钱学森之问”。“当我们能培养出一代代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而且能吸引世界高水平人才的时候,我们必然赢得未来。”
他认为,要解决这些技术短板,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做出高水平的工作,同时我们的社会治理、科研管理机制、科技评价体系等,也要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无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地做学问。他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社会也要为他们创造宁静、干净的环境,“最近常常说到‘名利双收’,我想这应该是合理政策的结果,而不应该是科技工作者的内生动力,这是靠不住的。”
原题:“中国制造”等已成国际名片 但核心技术如何避免“受制于人”?
来源:北京晚报
运营编辑: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