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开发虽然重要,采矿不能越过红线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07-04 14:10

timg (1).jpg

日前有新闻报道,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在广西督查时接到了关于稀土环境污染问题的举报和投诉达35件,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开采过程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成为问题的焦点。

原地浸矿法的功与过

稀土是镧系15种元素,以及钪、钇,共17种元素的总称,其中轻稀土元素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重稀土元素包括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除钷以外,其他稀土成为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国防尖端技术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稀土主要分为北方矿物型稀土矿和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北方矿以轻稀土为主,南方矿一般以重稀土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稀土解决了“拿出来”的问题,为全世界提供了90%以上的稀土原料,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可估量的。南方离子型矿目前采用原地浸矿工艺,先将山体打竖洞,在山体底部打横洞,然后从竖洞注入盐类浸取剂溶液,浸取剂从山体向下和四周渗透,与矿体中的稀土接触,实现离子交换,将稀土交换于浸出液中,浸出液穿透山体底部的横洞流出。这种采矿方式如同给绿水青山“打吊瓶”,操作不当,将产生难以恢复的环境污染。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王军告诉记者:“在浸泡溶液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稀土中的元素也不可能被完全回收,二次污染不可避免。原地浸矿工艺如果不在可控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后果不言而喻,环保督察组在广西督查时发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此。”

原地浸矿工艺是唯一方法?

据了解,离子型矿广泛分布于南方7省,成矿特性决定了其很难形成大型矿山,矿点分散,开采难度大。开采技术虽然已经由堆浸、池浸等“翻山运动”式的落后工艺向原地浸矿工艺替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稀土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是需要从源头出发,从技术本身出发,开发清洁高效的技术。

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是北方矿的代表,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样突出,冶炼工艺一直以浓硫酸高温焙烧工艺为主,F、P、Th等宝贵伴生资源不仅没有回收,反而成为三废污染的“元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长江学者李梅教授从产生三废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源头出发,按照“源头治理、综合开发、绿色发展、物尽其用”原则,开发了一套稀土和伴生资源同时回收的选冶一体化新技术,将造成污染的氟、磷转化为高价值副产品氟化钠与磷酸钠,钍以富集物的形式储存,待以后用时可提纯做为潜在核燃料,而且整体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一新技术的推广,标志着使用了30年来的浓硫酸焙烧工艺有了更环保、更清洁高效的替代新工艺。

南北稀土性质差异巨大,开采方式不同,环保问题也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从技术上讲,原地浸矿工艺的发明初衷就是为了减轻环境污染,技术上要持续创新需要国家、企业的支持。而就报道所公布的事件来看,事件本身违法,监管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

监管与创新必须并重

王军教授向记者描述了原地浸矿对环境的危害,数吨甚至数十吨带有强刺激气味和强污染性的溶液被浇灌在植被茂密的山上,顺着山脊缓缓流下,流向山脚的森林、农田、河流,同时,山石被溶液腐蚀而变得松脆,久而久之,树木枯死、河流污浊、农田贫瘠,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

南方稀土想要走出污染的困境,更需要技术的创新。此外,加大对稀土开采的监管,也是国家应该高度重视的的一个问题。早在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国稀土状况与政策》的白皮书就划出红线: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而事实上,国家对稀土开发的要求一直都可谓细致、严格,即使是浸矿开采,只要范围可控、操作合法,是完全合规的。

“可以说,环保督察组在广西发现的问题,都可归为人为,”王军教授说:“区别于北方稀土矿,南方的稀土开采,拥有化学常识的老百姓都可以做;虽然谁都知道国有资源严禁个人开发,但是稀土有着高昂的价格诱惑,在这种利诱下,违法违规进行开采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就为国家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管理部门能够让这条红线更加醒目,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