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无问西东》里,黄晓明扮演的陈鹏因成绩优异被领导告知“我们准备派你去最光荣也最危险的九所”。“九所”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科学家们如何弥补产业缺失?科学家的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联?在没有人教你怎么努力让祖国更强大的时候,科学家们是如何选择的?
国家有进步,在海外的反响会是这样的强烈?
在这期的《对话》现场,我们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们强烈的爱国心情,院士 应用物理学家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跟我们分享了他的感受,杜祥琬高中毕业生曾被选拔预备生被选中派到苏联莫斯科去学了原子能,也就是学原子核。杜祥琬院士说,其实他当时并不知道以后回国干什么。“在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要毕业时,我们已经做好了毕业论文,有天早上要去答辩毕业论文了,在走廊里,有个苏联同学,远远地看到了我,兴冲冲地向我奔着跑来了,说杜,祝贺你。后来我知道,前一天的晚上,莫斯科广播电台广播了一句话的消息,说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就是第一颗原子弹。第二天的真理报上也登了这么一句话的消息,这个苏联同学就马上跟我说,你回去有事干了。我才知道,一个国家有一点进步,在海外的反响会有是这样的强烈。当时确实不知道回国以后要干什么,回国以后就把我分配到九所,现在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核武器研究院了,确实觉得非常的光荣。我参加的工作就是如何突破氢弹,因为当时氢弹美国和苏联都有了,所以我的工作是绝对保密的。”
让中国做强大的只有靠我们自己!
回忆起当年突破氢弹的问题,院士 应用物理学家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杜祥琬讲道,当时是50年代,中国的工业水平、科技水平都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出核武器来,当时也是非常缺乏条件的,但是那种条件下,就是靠着自己的一套管理的办法,一套学术的民主,自己把原子弹、氢弹都做出来了。“后来,在我的经历当中,国家86年3月开始做863计划,后来继续让我们做中国的高能激光的研究,也是完全靠着自己的力量,从完全不知道怎么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从这些故事里面就想说出一句话来,没有人告诉你怎么让中国做强大,让中国做强大的也就只有靠我们自己。”
曾为九三阅兵解除威胁?
中国生产出自己的氢弹是从0到1的过程,但是造出来了会用在哪里?在和平年代氢弹有用吗?会为我们服务吗?杜祥琬给我们解答了相关的问题,他说,核搞成核武器它是有机密的一面,但是核最终是要为百姓服务的,是要和平利用的,比如说我们的核电。核裂变的这个性质和原子弹是一样的,但是它是一种完全可以受控制的,可以安全的来逐渐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激光更不用说了,你能看到很多激光的和平利用,2014年当时中国在北京要开APCE的峰会,APCE峰会有什么新形势的威胁呢?就是很多小无人机都可以当成玩意儿来玩,像放风筝一样。如果APCE峰会的会场上突然飞来这么一个无人机,这个安全问题就来了。
那这种问题怎么保证安全呢?你又不能用地对空导弹吧,又不能用高射炮吧,于是他们负责防空同志就来找我们863的激光团队,想我们可能会有办法。这个目标是保证一公里以内的故障的安全。我们花了不到半年就把这个东西做出来了,取名叫做低空卫士。可是APCE呢2014年没有敌情,没有出现情况,但是第二年2015年九三阅兵,那次又让我们改进以后,又去值班了,最后飞机要表演,在飞机的预定的航道的下方,突然飞机快要起飞之前出现一个气球,这个气球带一个尾巴,在逐渐往上升,就要升到飞机航道上。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让它在这儿存在,立刻下令干掉,那么不动声色就把它干掉了。因为发一个激光没有声音,是红外光又没有颜色,白天看不见。所以这个问题就得到了领导小组的嘉奖。
氢弹十年后的爆炸能力会是多少?
如果按照中国现在的科学水平,氢弹十年之后的这个爆炸能力是什么样的?在《对话》现场,有一位6岁的小朋友向度院士提问:按照中国现在的科学水平,氢弹十年之后的这个爆炸能力是什么样的?
院士 应用物理学家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回答说,其实氢弹就是现在这样的能力,现在的水平已经足够大了,一个氢弹爆炸,有几百万吨的TNT的当量,也就是炸药的当量。一吨有多重呢?一吨炸药,在这儿堆一大堆,几百万吨炸药有多大呢?这个屋子都放不下,你们这一代人长大了,我希望这一代的人类,包括中国和外国的,要有更高的理智,全面禁止核武器,包括氢弹。
学基础科学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国家鼓励科学发展在大学里都开设了基础科学专业,但是这么多学习基础科学专业的同学,他们毕业做以后可能并不全都是从事科学相关的工作,有选择做金融、做IT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太浪费资源?中国学基础科学的人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杜祥琬解答道,其实并不是这样,基础科学就是要从学校开始培养大家,中国要发展,必须从加强基础科学做起。“而且我观察的同学们当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他们非常执着地来做科学,愿意做基础性的科研,做一些认识很多还未知的,当然同学们学金融,学贸易,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也都是需要的,但是希望同学们当中有一部分人能够有志于投身基础科学,投身国防。”
题目:国家有进步,在海外的反响会是这样的强烈
视频介绍:过去4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始终没变的是科学精神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多详情,敬请收看。(《对话》 20180610 科学精神的“中国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