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坎坷人生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06-11 10:23

袁隆平由于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因此获得了国内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特等发明奖,并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拯救饥饿奖”等8项顶尖级国际大奖。去年一家知识产权机构评估袁隆平的无形资产总值高达一千多亿元人民币。然而在荣誉花环的背后,袁隆平同样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在婚姻的苦苦企盼中,他的贤妻邓哲向他姗姗走来。  祖籍为江西省德安县的袁隆平,1930年农历7月初9出生在北平一个旧职员的家庭,父亲袁兴烈,母亲华静,都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袁隆平的童年是在动荡迁徙的生活中度过的。袁隆平有五个兄弟,他排行老二。袁隆平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偏远荒凉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  到校的第一个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组织上安排袁隆平教俄语,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了任务。此后,袁隆平还教过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为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光荫荏苒,袁隆平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都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正当袁隆平为婚姻而苦恼的时候,爱神却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邻近一中学去代课,一位慧眼识珠的年轻女教师为袁隆平的才华和抱负所倾倒,他们很快就双双坠入爱河。在长达三年的热恋中,他们都把爱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袁隆平沉浸在温柔的爱河里深深地陶醉了。  同事和朋友们都为袁隆平感到高兴,他们催袁隆平趁热打铁,快点结婚。不料,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运动却搅黄了他的好梦,在反右斗争中,袁隆平由于平时不太关心“政治”,又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安江农校出现了批判袁隆平的大字报,他险些被划为“中右”。  消息传开,学校领导找那位女教师谈话了,“要爱情还是要进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这位慧眼识珠的姑娘也终于退却了。30岁的袁隆平倾刻陷进了失恋的痛苦之中而不知所措。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事业上的袁隆平,终于感动了一位贤淑的姑娘,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邓哲。  邓哲本来就是袁隆平的学生,经老师和同学牵线,本来就对袁隆平满怀敬意的邓哲满口答应了。他们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利用邓哲来安江农校参加运动会的机会(邓哲是业余篮球运动员),仅用50元钱的喜糖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结婚时,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决定在茫茫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新婚妻子邓哲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她跟随丈夫一道踏上漫漫的寻找之路。  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盛夏的稻田里骄阳似火,田间地头的气温通常高达40摄氏度。夫妻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忍受着密密匝匝稻叶的切肌之痛与昆虫的叮咬,每天都一头扎进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里大海捞针。中暑了,吃几粒仁丹丸吞几片消凉片,累了就靠在田埂上歇一歇。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然而,杂交水稻研究刚刚起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意想不到的是,已列入“黑名单”的袁隆平碰到了救星,他们在翻查袁隆平的档案,准备新帐旧帐一起算时,发现了国家科委九局致安江农校的一封便函救了他。  袁隆平因此被列入保护对象而免遭了一场劫难。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邓哲为袁隆平共生养3个儿子,一个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着3个年龄都只差两岁的男孩子,其艰难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后来奶奶和外婆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两个70—80岁的高龄老人生活无着,邓哲又把两个老人接到身边一起生活。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邓哲一个人带着3个半大的孩子,外加两个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赡老抚幼,耗尽了心血。  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了,在国内国际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荣誉和鲜花面前,袁隆平没有停步;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也深深挂牵着妻子和儿子。  袁隆平没有在荣誉和鲜花面前陶醉,他仍然潜心于他的杂交水稻研究,能够推掉的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他一概推掉不参加。成名成家后的袁隆平仍然保持着一个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本色,仍然一如既往地头顶烈日,脚踏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最近几年,他又在向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进军。  谈起妻子邓哲,袁隆平感慨不已。他说,妻子跟着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尤其是在文革中他受冲击的时候,妻子决心与他患难与共令他感激不已。袁隆平一再表示:“她是一个好妻子,贤内助。”  袁隆平今年已经70岁了,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身体很硬朗。他仍然像从前一样,每年都南来北往,辗转于水稻育种的生产第一线,顶烈日冒风雨,和众多的助手们一道深入田间地头搞科研。他跨沟过壑,步履敏捷而稳健。接人待物,十分平易近人。在他身上,没有半点学者专家的骄慢和排场。闲暇之时,他也喜欢跟同事们打麻将下象棋。头发长了,就请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理一理。  他说:在他有生之年有两个心愿:第一个愿望就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且应用在生产上;第二个愿望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隆平给笔者算过这样一笔帐:如果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于生产,全国2.3亿亩水稻只要推广一半的面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亩产只按增产150公斤算,全年可增产粮食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解决5000万人全年的口粮。  灿烂辉煌的科研前景和造福全人类的远大理想,在深深地激励着袁隆平忘我地工作着。如今,他的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爱人邓哲于1991年从安江农校调长沙工作,当了两年袁隆平的秘书,1993年退休家居。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到老了的邓哲仍然要把心分成几瓣,因为丈夫和儿子们都长年在外奔波……  (摘自《各界》)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周泉水
    0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 李东伟
    0
    ?
  • 李冲
    1
    就是!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