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对房颤卒中高危患者无效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06-05 14:52

timg.jpg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6月6日“中国房颤日”到来之际,有着“中国房颤消融第一人”之称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国家心血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深度剖析了心房颤动的危害,并总结了房颤治疗的三大对策。

有近三分之一的房颤发作是没有症状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

房颤相关症状主要是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在房颤转复时伴有长间歇,还可导致黑曚、甚至晕厥。然而,有近三分之一的房颤发作是没有症状的,使得房颤极具隐匿性。

马长生介绍说,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有的心房颤动能带动心室完成一次收缩舒张,有的心房颤动则不能,最终导致自我感觉心跳十分不整齐。

数心跳、摸脉搏可帮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但常有患者描述为“有时快,有时慢,一点规律都没有”。对此,马长生特别提醒,发现异常迹象时,应及时就近检查心电图即可确诊房颤。老年人,尤其合并疾病较多的人,更应重视每年体检,帮助发现隐匿性房颤。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进步,一些便携式、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也可帮助及时发现隐匿性房颤,更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房颤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

“近年来,房颤住院率的增长超过了心梗和心衰。”马长生解释说,房颤和心衰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美国佛明翰研究表明心衰患者房颤的年发生率约为54%,房颤患者中心衰的年发生率约为33%。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远期预后差,再住院、住院天数和住院死亡率均显著增加。

临床研究表明,房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房颤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520万、女性310万。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会患上房颤。

“脑卒中患者中约五分之一是由房颤导致的。”马长生透露,心房不能规律地收缩舒张,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可栓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栓塞在脑血管的概率最大,危害也最大,可导致脑卒中甚至猝死。研究表明,合并有房颤患者的脑卒中致残率明显大于无房颤患者。

治疗房颤三大应对策略

对于房颤治疗,马长生总结了三大对策:即长久之策——预防房颤的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发症;治标之策——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改善生活质量;治本之策——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并且长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据了解,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心律平、索他洛尔等,药物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减少房颤发作而不是消除房颤,药物的促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很常见。”马长生认为,同疗效相比,更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而导管消融治疗可以根治房颤。研究表明导致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绝大多数来自肺静脉,通过导管消融可隔离肺静脉传导的异常电活动,达到根治房颤目的。

同时,马长生指出,为预防房颤的卒中并发症,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物,虽然抗凝药物是把双刃剑,存在出血风险,但是对于卒中高危患者而言抗凝利大于弊。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34.4%,而中国仅达到13.5%。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需要提醒的是,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

虽然,目前房颤的发生机制研究尚不明朗,但是综合管理合并症,健康生活方式可起到预防房颤的作用。马长生呼吁全社会,应提升健康促进意识,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戒烟戒酒,减轻体重等等!

来源:中国科技网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刘素林
    0
    根据最新消息,科学技术人员研究发现了房颤患者的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