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开放 创新引领”为主题的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昨天在浙江杭州开幕,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全国2500多名科技工作莅临大会。每届开幕式之后,大会安排的主旨报告因大多聚焦中国或全球科技问题都是重头戏。来自中国科技主管部门的两位领导——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所做的报告令人关注。前者阐明了以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要的主要特征,以及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将面临新的挑战,后者分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到204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两步走”战略。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报告题目是《科技创新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电气化为代表。十八世纪中叶和十九世纪中叶启动两次科技革命的英国美国德国先后崛起为世界强国。
他说,革命的一些前兆、一些迹象已经显现,但是能不能有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理论产生,能不能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能否改变国际经济结构产业格局,要以积极的态度进一步研究。
王志刚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六个主要特征:第一,重要科学领域从微观到宇观各尺度加速纵深演进,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大科学时代;第二,前沿技术呈现多点突破态势,正在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第三,科技创新呈现多元深度融合特征,人-机-物三元融合加快,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发模糊;第四,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正在兴起,大数据研究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新的科研范式;第五,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归零效应”;第六,科技创新日益呈现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可能对就业、社会伦理和安全等问题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
他指出,中国科技创新将面临新的挑战。“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虽然有局部突破,总体还没有解决好,集中在这次“中兴事件”反映出来。国与国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怎样在自主创新方面更加主动,始终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这个课题在今天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尖锐。”
他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独立前瞻、研判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提出新挑战。未来技术发明创新的领域是什么?可能带来多大价值?对产业、经济、社会乃至国家安全有何影响?这些方面的研判非常难,对科技人员提出很高要求,但科技要向前看,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当我们发展的路子不确定时,我们应该向科学要方向,开展科学的预测。”
他特别提到,如何建立起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组织方式,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中国研发投入去年达到1.7万多亿,这样大的一个数量,78%左右是企业社会投入,22%左右是政府财政投入。这样一种组织方式怎样瞄准重点,怎样兼顾科学家兴趣、怎样更好的开展国际合作,需要形成共识和有效机制。
他表示,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是发展形势所迫,是大势所趋,人才强、科技强,然后才有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只有人才强、科技强,中国的科技才能够与全球的科技融为一体,中国科学家才能够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相互合作,并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长院长周济的报告题目是《走向新一代智能制造》,同样是关注科技创新,着眼点则是如何推动中国制造的智能化发展战略。
他说:“未来二十年,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也是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以实现‘制造强国’为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形成经济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良性循环,实现中国制造智能升级、跨越发展。”
他建议,未来二十年,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个阶段到2025年,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发达地区和重点领域实现普及,同时新一代智能制造在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果,并开始在部分企业推广应用。
第二阶段,到2035年,也就是“中国制造2035”。实现大规模应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总体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到2045年把我国建成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地的基础。
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进程中,要坚持创新驱动、要“因企制宜”。推动智能制造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为中心任务,要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各个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要实施适合自己转型升级的技术路线,同时要坚持开放和协同创新。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打造制造业强国 中国要分“两步走”》
来源:央广网
作者: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