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近日建立了《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尘暴等灾害时,可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常任代表或其指定的联系人申请,启动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2日,在中国气象局5月例行发布会上,该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透露。
张祖强表示,该机制生效后,中国气象局将调动值班的风云气象卫星,对受灾区域进行5—6分钟一次的高频次区域观测,并处理生成图像和定量产品,通过中国气象局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国际互联网及卫星广播直接接收等多种方式向申请国家提供卫星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为其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及时的信息保障。
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林维夏介绍,经过近5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功发射了16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9颗在轨运行,是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正在为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形成极大威胁。4月13日,世界气象组织给中国气象局来函,希望中国气象局尽可能考虑加强印度洋区域静止气象卫星观测。
“风云气象卫星技术条件比较成熟,具备根据特定区域、特定情况做出响应,监测突发气象和环境灾害;再就是在国内已经有很多次应急实践,如每次台风、大暴雨来临时,我们都会启动卫星加密观测,这也是能够提供国际服务的基础。”张祖强说。
未来,张祖强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响应机制,简化国际用户在申请应急服务时的流程,提高用户体验和反应手段,在分发渠道和手段上加强技术支撑,以方便用户获取相关信息。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