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AT中,阿里一向被认为技术最差,我不懂技术,不代表阿里不懂技术。”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经用这句玩笑,来回应外界的质疑。对于一家拥有近8万员工的全球化公司,这一阶段也面临着转型压力。如何从电商平台向多元化扩张?阿里巴巴的技术团队正在驶向无人区,既有成功的一面,也允许适当的试错。
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财年(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底),阿里巴巴产品研发投入170亿元人民币。另外,马云还在持续为技术投入买单,去年成立的“达摩院”三年将投入千亿。这一数字也将让行业颠覆了对阿里“商业强于技术”的认知。
4月24日,阿里技术战略部负责人刘湘雯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透露,阿里巴巴业务场景非常多元化,未来将持续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投入。但是,任何一家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产业的结合都是密不可分的。创新分为三种,一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都是以商业模式创新见长的公司。第二种是产品的创新,比如早期的淘宝、支付宝和余额宝,这一系列都是靠产品创新。“第三个阶段是靠技术创新,技术本身就能成为业务。”
在她看来,技术创新可以去做一些非商业化的探索,不完全为业务服务。而达摩院的出现,也是希望第三种状态越来越多。仅仅成立半年时间,被马云寄予厚望的“达摩院”已经建立了近400人的团队。
阿里巴巴何时能真正去“电商”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能肯定的是,马云为实现自己的“技术先驱”梦仍将不遗余力。
“达摩院”画像
阿里正在以看似疯狂的速度,谋求从互联网商业巨头向技术先驱转型。财报显示,阿里2017财年技术投入为170亿元,转型决心可见一斑。
继云计算之后,阿里巴巴日前又宣布将在5年内连接100亿台设备,全面进军物联网领域,这是该公司继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后新的主赛道。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宣布,阿里云将在2018年战略投入“边缘计算”这一新兴的技术领域。
根据阿里巴巴此前发布的2018财年第三季度(2017年10月至12月底)财报,云计算业务同比增长104%达到35.99亿元,2017年阿里云累计收入首破百亿达到112亿元。
胡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物联网的概念并不新,但之所以一直没做起来的核心原因是缺少计算能力和AI的决策能力。“现在切入物联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整体转型的大通道,只有连接才能有数字获取的能力,另一方面,阿里云通过近4年的准备已经具有成熟的云计算能力和应用样本,来吸引产业链各环节公司的加入。”
未来,阿里巴巴在技术上投入将覆盖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下一代人机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
此前马云透露,过去4年,阿里已经收购了5家半导体公司。就在本月,阿里全资收购了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杭州中天微系统。除了嵌入式芯片的中天微,在网络芯片、手机端芯片、物联网芯片等方面,阿里巴巴同样有一系列投资和部署。截至目前,阿里还投资了寒武纪、深鉴、耐能等五家芯片公司。
真正让外界刷新认知,则是去年成立的达摩院。10月11日,阿里巴巴在杭州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 “达摩院”,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3年投资1000亿元。
“这是我们释放的一个信号吧,我们试图通过在研发体系上的创新,告诉外界我们是重视这件事情的,并且是有组织保障的。如果你只是重视,但是没有任何组织保障,没有钱的保障,也没有人来做这的话,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落地的。去年研发的投入很大一部分是花在了实验室和实验场景等基础建设上。”刘湘雯进一步透露,另一项重要的投入是人才引进,需要调动整个组织保障上的投入。而给予他们多大的创新空间,对失败的容忍度,才是一个公司能否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与其说互联网巨头对研发的投入加大,是对技术价值的重新认识,不如说是它们突破自身天花板的表现。在市场持续被资本浪潮覆盖后,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鲜有突破,也很难建立自己的行业门槛。
除了达摩院持续引进的顶尖人才外,阿里巴巴还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分别建立了实验室。近日,该公司向外界开放了AI设计平台“鹿班”,并发布了1分钟生成视频的机器人Aliwood。
4月21日,阿里巴巴达摩院人机自然交互实验室主任傅利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 Aliwood是为电商卖家自动生成短视频的机器人。“我们把电商运营的知识,用知识图谱整理出来,加入到AI的算法中,这是一大亮点。其次,依靠情绪计算,它可以自己寻找到有正向情绪的音乐片段,合成一段20秒钟的商品视频。”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从实验室的畅想走向商用。
技术合力初现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红利真空期。互联网的创新已经覆盖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新来的创新者,都需要回到技术层面,聚焦在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可能获得机会的领域。
而在硅谷,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也在聚焦机器学习、AI、深度学习等方面。今年开始,谷歌从“移动优先”转型为“AI优先”。这促使其把重点放在了机器学习上,开发语音识别产品,比如智能音箱Google Home;而“人工智能机服务”也开始成为亚马逊的主推业务。
阿里巴巴由于其多元化的业务场景,在技术服务上更趋向于整体的解决方案,而非单一项技术。刘湘雯解释称,阿里巴巴在操作系统和云计算技术上一直在做持续投入,另一个重要方向是人工智能。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上,还通过阿里云来做能力输出,包括城市大脑、工业大脑等面向各行各业能力的输出。不过,在无人零售、智慧物流等方面,阿里巴巴提供的更多是概念,尚未完全落地。
目前,阿里云的城市大脑已经在中国二十几个城市落地,并将方案输出到马来西亚。专攻家庭场景的人工智能产品天猫精灵,在上个月宣布达到200万的销量。无论是在生活场景还是工业场景,阿里的技术方案正在逐渐渗入。
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在阿里巴巴内部也开始显现。在阿里巴巴的员工中,55%以上的岗位为技术职位。而从2017年开始,阿里巴巴的一些新人培训如“百年阿里”课程中,一些技术类课程成为必修课。
据悉,马云对达摩院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但是要求既做到技术进步,又要以结果为导向。总之,他不太希望只是做那些“飘在天上”的研究。
但是,技术实力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一日之功。刘湘雯坦言,科研投入一部分是面向市场的,另一部分是真正的基础科学研究。也许后者面向市场弱一点,但它对于一个公司技术的厚度积累非常有好处。这一部分BAT三家的状态差不多,都在这个角度加大投入。但是这里一定会有不确定性的东西,大家都需要去学习规律,还有你要引入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进来。但是,这些引进的专业人才,如何与公司其他团队更好地融合和协同,是其未来面临的挑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