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晋峰:大数据在穿山甲保护中的作用 | 科技助力濒危物种保护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   2018-04-10 00:00

4月9日,昆山杜克大学举办自然保护领域智能科技及大数据研讨会。绿会受邀参加,并分享大数据在穿山甲保护中应用的主题报告。绿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感谢主办方邀请和参会人员分享科技对保护的支撑作用。借助此平台,请企业界、科技界、政府部门、学者等多方人士一起关注问题,用科技手段解决濒危物种穿山甲保护方面的困难。

微信图片_20180410192515.jpg

汇报开始后,周秘书长以19世纪法国传教士手绘中国鸟类图谱引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大数据研究关系。

微信图片_20180410194644.jpg

周秘书长讲述国家林业局公开的穿山甲鳞片年度消耗计划数据:一年186067千克,穿山甲数量在过去几十年大量减少。如果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穿山甲肯定会消失。走访村民和猎户发现,因为穿山甲现有量下降,很多人已从以穿山甲捕猎为生改行。过去两年多,绿会联合当地团队在传统穿山甲栖息地使用红外手段监测,没有发现穿山甲踪迹。在我国穿山甲鳞片消费量近20年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反观2012年以前,马来穿山甲进口量多于中华穿山甲。

2007-2016年,我国共查获209起穿山甲走私案,其中活体2405只、死体11419只、34946千克甲片(约75000只穿山甲)。从海关查获穿山甲情况分析,走私更多的是非洲穿山甲。最近海关查获一批11.9吨非洲穿山甲鳞片,相当于2-3万只数量级,如果以这种速度发展,穿山甲保护措施不足以降低其消亡速度。CITES把穿山甲列入附录中,可是效果如何?2017-2018年,穿山甲走私案件并未减少,甲片规模经常会达到几吨。这仅仅是抓获数据,没被查获的情况又如何?此外,绿会想进一步挖掘海关罚没穿山甲去处,却一直得不到数据。关于海关查获11.9吨穿山甲鳞片,一审判决是转至东北林业大学用于科研。绿会努力联系到东北林业大学大学方面,却被告知只有100多公斤。

近年,网上爆料的“穿山甲公子”事件,有人反映说吃野味是以前的事情,现在不会存在。可是绿会志愿者在广西调查时,多次协助警方查获贩卖穿山甲。黑市穿山甲交易远远没有得到禁止,交易量还是很大。

关于穿山甲人工驯养情况,目前,全球有超过100家动物园或者养殖场不断尝试,但是绝大多数穿山甲都在6个月内死亡,极少数能活过2年。绿会付出大量努力调查驯养情况,却一直得不到准确数据。

针对医药企业中穿山甲来源、销售渠道、购买人群等问题,根据新野保法,原材料必须是有合法来源。但绿会作为民间社会组织,能力有限,医药方面数据难以获取。秘书长表示,查阅中华药典,穿山甲MANIS SQUIAMA其实是指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在西南地区、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地方分布,而马来穿山甲是否有药效?希望得到科学论证。即使马来穿山甲有药效,按照这个消费速度,也是无法可持续。

近几年,穿山甲价格一直在上升。查阅文献发现,在1992年,40元足够买一只成年中华穿山甲,现在中国药市穿山甲鳞片已经飙升到12000元/千克。

之后,周秘书长介绍绿会在穿山甲保护做的努力,包括走访医药市场,统计穿山甲销售情况;志愿者参与穿山甲非法贸易案件的攻破和受伤动物救助;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发函,要求撤销食用穿山甲相关视频和图片;联系越南穿山甲救助站,参加知识培训等等。


微信图片_20180410191835.png

绿会希望建设一个大数据平台,囊括海关查获情况,用于预测濒危物种穿山甲数量,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周秘书长表示将2018年称为“穿山甲盘点之年”,联合相关部门统计全国现存穿山甲数量。绿会将盘点过去多年海关等机构罚没的穿山甲及其制品,并系统了解它们去处和用途;盘点清楚如今在售穿山甲制品种类、库存、销售情况、来源情况;盘点涉及穿山甲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养殖机构、科研机构,过去接触到的穿山甲数量及变化情况;盘点中医药领域穿山甲及其制品用量。所有数据将全部向公众公开,希望公众参与到穿山甲保护工作中。

文/小贾  审/小飞  编/Angel

相关链接:

大数据与穿山甲保护 | 绿会秘书长出席自然保护领域智能科技及大数据研讨会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原文链接: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491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