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2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活动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开放与多元——青年风景园林师的先锋实践”。
▲线上参会嘉宾合影
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杂志副主编赵晶主持,特邀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贾建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中国园林》主编王向荣,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理事长王忠杰,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付彦荣应邀参会。
邀请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冯潇,WEI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设计总监陈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院副院长、设计总监关午军,致舍(北京)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设计师周梁俊,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五院副院长兼所长麻广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分院设计所所长马浩然,水石设计景观第二事业部总经理、设计总监孙翀,乡伴文旅集团董事、副总裁,苏沪鲁公司总经理仇银豪,Agence TER (法国岱禾)景观与城市规划事务所中国区首席代表及负责人黄明莉进行精彩报告。
虽然受疫情影响,本次论坛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但本次活动仍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广大同行、学者积极与会交流,直播线上浏览量达1.14万。
▲王向荣院长发表开幕致辞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中国园林》主编王向荣发表了开幕致辞,王院长表示中国处于剧烈变化的时期,城市快速发展,相应地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为中国提供生态环境系统,支撑城市快速发展,使得人工建造与自然取得平衡?这对风景园林师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建立中国的新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依赖于风景园林师共同的努力和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各学科的融合,这也与今天的主题相契合。今天论坛中的青年设计师带来了他们的实践与思考,希望本次论坛对中国风景园林实践状况有更多的思考,对更年轻一代的学生和实践者有更多启发,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中国国土环境的改善和完善。
▲付彦荣副秘书长致辞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付彦荣副秘书长表示学会一直在关注青年人才的成长,从2019年开始,学会利用“风景园林月”和《风景园林》杂志共同举办青年风景园林师的活动。本次论坛由青年风景园林师来交流设计实践、对设计的思考以及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进一步激活青年设计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来自不同设计背景、方向的设计师的分享和交流,会使论坛更丰富,会有更多的收获。最后,付彦荣副秘书长从学会角度感谢《风景园林》杂志社的工作、设计师们的分享以及观众的参与。
▲王忠杰理事长致辞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王忠杰理事长嘱咐年轻的风景园林师们,在老一辈风景园林人的足迹下,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同时要善于总结当前的问题和不足,从身边的生活和百姓关注的焦点出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线上报告与交流
报告嘉宾们以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探讨设计如何实现在继承中创新,如何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多元性。他们关注的领域从大尺度的文化遗产、交通基础设施、工业遗产,到中小尺度的乡建、住区。报告结束后进入对话交流环节,报告嘉宾们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角度对风景园林行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观看直播的广大同行和学者提出的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大家汇聚智慧,分享设计理念与实践以及从业心得,共同探讨风景园林行业以及青年风景园林设计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嘉宾对话
- 赵晶 -
本次活动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杂志副主编赵晶主持。在报告环节,9位青年风景园林师依次围绕“开放与多元——青年风景园林师的先锋实践”这一主题展开演讲。
- 冯潇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冯潇分享了以“时光 土地 生命:一次超大尺度风景园林实践” 为主题的风景与大同古长城的故事。冯老师以“时光、土地和生命”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第一个关键词“时光”,走入历史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大同古长城承载着深远的历史,从古至今产生了长城沿线的整体风貌。第二个关键词“土地”,当下古长城破坏严重,生态脆弱,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沿线人们生活环境恶劣,廊道的规划设计显得十分迫切。超大尺度超复杂的廊道规划,邀请了多学科专家的加入,首先对长城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其次构建两个维度空间格局。第三个关键词“生命”,生态修复同样采取分级修复,依据修复等级要求、当地土地和植被情况构建不同的植物群落。此外,以最低的干扰方式构建旅游基础设施系统,赋予场地以生机与活力。本次实践证明了风景园林师完全有能力把控超大尺度的规划设计和发展方向,为实现区域保护和周边发展提供一个平衡力量。
- 陈巍 -
WEI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设计总监陈巍分享了以“反者道之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为主题的报告。在风景园林行业,大自然、人都是初始设计者,因而由设计师呈现的设计成果有可能与设计初衷偏离,因此陈老师提出:设计师是否可以利用逆向思维,将使用者需求及群体智慧加入设计中?以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为例,阐述了设计中如何延续百年前京张铁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设计思路。设计中,通过现状调研提出“京张动线公园”的理念,进而梳理提出了八条动线。八条动线代表了八个平台,不同的程序、功能、需求通过不同的线路得以呈现。最后举例说明了“京张线”“高铁线”“声音线”“艺术线”“雨水线”等线路的设计与思考。
- 关午军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院副院长、设计总监关午军分享了以“从'景观建筑设计'到'景观城市设计'”为主题的报告。关老师提出,在当前大尺度城市公园设计中,存在着建筑与绿地相对立的问题,这就需要实现从“两种危险——孤立的建筑和空洞的绿地”到“两个转变——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转变”的转变,最终实现景观、建筑和城市设计的互通融合。关老师以北京副中心绿心起步区城市设计为例,为我们阐释了景观设计如何去影响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关老师又提到了规划设计中的“愁”,从格局、关联、雨洪到怀古和风貌等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向我们强调: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多专业多学科和多单位的互动协作和融合问题。
- 麻广睿 -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五院副院长麻广睿分享了以“产业园区中的山水情怀——北京保险产业园”为主题的报告。麻老师以建成项目北京保险产业园为例,就产业园区设计的多元可能性做了一些探讨以及对建成项目在使用中的一些反馈进行了呈现。北京保险产业园在规划设计上将产业园嵌入山形水势之中,形成内外相贯通之景。在核心绿地,设置环形道路,实现无干扰运动健身步道,地面层和二层的交互是处理的焦点,复层空间设计拓展了绿地的维度;南侧绿地与水体紧密相连,地势平坦,线条流畅,各个元素巧妙融合,形成有趣的游园感受。除了对整体山水布局的思考,还针对保险产业的特殊性进行了人文思考,希望能通过设计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感受自然和生命的连接和融合。
- 马浩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分院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马浩然分享了以“新'闯海'之旅——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为主题的报告。马老师表示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三角池成为一批满怀抱负的年轻人的聚集地,是闯海梦开始的地方,三角池对“闯海人”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在海南省建省30周年之际,对这一地区的综合环境整治把三角池重新带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设计通过双向拓展、三层递进、叙事表达等方法手段,提升城市内湖生态韧性,回溯闯海记忆精神,打造“最海口”的人性化空间。三角池片区通过梳理、腾退、整合等“针灸式”的微更新手段,让城市空间环境兼具品质、弹性和活力,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
- 孙翀-
水石设计景观第二事业部总经理,设计总监孙翀分享了以“大地的情愫——土味设计实践”为主题的报告。“土味”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实践,二是项目建造材料和方式为传统和乡土的。孙老师从中国的土壤分布图为引提出每个地方的水土风貌和设计的内在关联。并分享了关于生土群落的昆明滇池古村和网纹红土的南昌红土公园两个项目。以云南滇池古村为例,规划设计从物态、文态和业态三方面的思考,并提出轻触设计理念和 “现代骨,文化魄和自然衣”的古村规划思路,让古村落成为一个可以被感知的古朴自然、自然而然,可生长的场所。最后孙老师总结了自己对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解,风景园林是一门关于大地的学科,无论是何种项目,都应该从场地入手,从观察切入,建立与场地的链接,最终回归自然与情感。
- 仇银豪-
乡伴文旅集团董事、副总裁,苏沪鲁公司总经理仇银豪分享了以“你们眼里的诗和远方”为主题的报告。酒店行业正处于变革期,“酒店即目的地”的导向日益增强,旅游要素由分散逐步趋向一体,追求去同质、有个性、有文化正成为主流。仇老师以原舍·揽树、原舍·树蛙、原舍·怀谷、原舍·屿光为例,探索时代背景下民宿应如何走向诗和远方。原舍·揽树场域中保留原生古树,尊重现场,运营过程中内容与服务与古树相连,创造揽树场域景观;原舍·树蛙践行“酒店即目的地”,产品和设计充分探讨对运营的价值,坚持从后端反向对前端设计引导,创造100%入住率的奇迹;原舍·怀谷整合周边农地,将忘忧花园同民宿整合运营,创造更多社群与环境的交互场景;原舍·屿光设计更多的是构建平台,多品牌融合,将对原舍品牌认同的更多异业合作伙伴融入。我们关注诗和远方,但开一家民宿还存在诸如土地产权、使用权、金融手段、选址、设计、流量、运营、推广、成本等一系列问题,要抵达彼岸,还要努力划水。
- 黄明莉-
Agence TER (法国岱禾)景观与城市规划事务所中国区首席代表及负责人黄明莉分享了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 一次场所记忆与城市基因的孕育”为主题的报告。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设计旨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创造大都市的新亮点。黄老师分为四个层次阐释了整体化设计理念。第一层次,从历史运河到海绵水系,对水系梳理形成了完全自我循环的体系;第二层次,从工业地表到重塑地形,将场地记忆保留,对硬质土地修复重塑地形;第三层次,从世博展览会到未来生态体验中心,保留重要场所,将短期世博展览融入城市功能发展,让未来人找回世博记忆;第四层次,打造自生植物系统,通过城市绿肺的营造,提升生态多样性,进行气候调节,最终带来鼓励和保护生态群落以及人对自然的感知。最后,黄老师表示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规划设计是上海城市市中心公园的重要实践,有望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中央公园。
嘉宾对话
▲贾建中秘书长发表闭幕致辞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贾建中秘书长发表闭幕致辞,表示今天的会议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月”重要活动之一,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贾秘书长指出今天报告的嘉宾在实践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交流的报告,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是他们在亲历实践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思考,值得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借鉴。青年风景园林师是学科发展的希望,学会继续为青年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也在此提出几点期望,希望青年设计师们能够勇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重视实践;善于总结;勇于主导多学科共同参与的项目。贾秘书长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风景园林》杂志社的支持、赵晶老师的主持、9位青年设计师的精彩报告以及线上同行的参与表达了感谢。
长达5个小时的论坛顺利结束,这个开放与多元的平台给与会人带来了更多探索的可能。欢迎收看回放,期待更多精彩的论坛。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hsla.org.cn/Column/Detail?Id=5013055450731520&_MID=110002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