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要同步进行心理调节!

中国循环杂志  |   2020-07-11 23:57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最普遍问题之一,中国慢性疼痛人数约1 亿。

国际疼痛学会定义慢性疼痛为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或超过正常组织愈合后仍然存在的疼痛。

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

导致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原因有骨关节炎、骨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痛、手术后的疼痛等。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疼痛的整体患病率为24.9%,中国城市(北京为例)8.91%

近期发表的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指出,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乃至治疗包涵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

共识指出,慢性疼痛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乃至治疗包涵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

治疗原则包括: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病理治疗和心理调节同步进行;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可能的发生机制包括炎性反应、纤维化、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生活习惯、职业因素及慢性疾病史相关。

农民、工人、与电脑操作相关的职业人群易患慢性疼痛。

女性、吸烟者、已婚常预示更高的腰痛患病率,吸烟、饮酒则能增加患纤维肌痛的可能,肥胖患者有更高的慢性膝痛患病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则与非神经性慢性疼痛相关。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应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及精神状态评估。

对于疼痛的诊断,应重点了解疼痛部位(局限性或广泛性)、突发因素、缓解因素等。疼痛图由患者完成,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能确定疼痛部位的最佳方法(图1)。

wt_a32302020712125023_f62f7e.jpg

共识指出,需要特别关注可促使发展成慢性疼痛的急性疼痛史的特征:背痛伴腰部前屈受限;神经系统检查异常;非局限性疼痛;隐匿性起病;放射至下肢的背痛。

此外,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除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外,还需与精神、心理性疾病相鉴别。

基于慢性疼痛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共识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治疗模式。

wt_a52372020012125023_fa8ecc.jpg


持续慢性疼痛常伴随睡眠紊乱、情绪障碍,甚至行为障碍等,因此心理干预成为一种必要的治疗手段。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慢性疼痛的一线心理治疗手段。

对乙酰氨基酚的抗炎镇痛稍弱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是国外指南推荐用于治疗骨关节炎、腰背痛的一线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导致的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需加用抗类风湿类药物。

神经根性疼痛往往会促使患者求助于外科医师或者疼痛专科医师进行干预。常用措施包括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或其他药物注射,或手术干预。

手术治疗包括截骨术、关节镜与椎间盘镜技术、关节置换术、脊柱翻修术及关节翻修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关节外科领域,髋、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各类终末期非感染性关节病导致的慢性疼痛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来源:zhongguoxunhuanzazhi 中国循环杂志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M4NzkyMA==&mid=2651231040&idx=2&sn=f008dc38b6c795a95fd218a524caf61a&chksm=8415c27fb3624b6914218cf2a297a2364cf17c04bb89524370a55eebc2f4de5855ff26441cc7&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