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时代,别忘捂紧“信息钱袋”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01-24 13:39

b6ed4d.jpg

从日常购物到休闲娱乐,如今使用智能手机的我们会留下许多“数据脚印”。一方面,这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算法根据大数据推荐的新闻、歌单越来越对胃口。另一方面,暴露在外的“脚印”也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近日,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了《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该报告对1129款手机应用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情况进行了统计。上述报告显示,在852款安卓应用中,有98.5%都获取了用户隐私权限,iOS用户中的这一比例高达81.9%。而获取权限的途径既有用户主动授权同意的,也不乏如前段时间支付宝年度账单一般使用“套路”得到的。

如今,数据已成为“无形财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商业价值。按照相关要求,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必须遵守合法、正当、必要三项原则,但现实是他们的手纷纷伸入用户的“信息钱袋”,却没有清楚交代这么干的理由。

比如,前几天被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约谈的百度、支付宝、今日头条三家,都是因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使用规则、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名不正言不顺地就把超出服务所需、甚至与服务无关的数据打包拿走了。

在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方面,现阶段并非无法可依。依据《网络安全法》第40至43条的规定,用户知情同意是基本要求,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此外,对于违反法律法规或双方约定的网络运营者,用户有权要求其删除或更正。

好消息是,监管也在发力。刚刚公布的国家推荐标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施行。该规范指出个人信息只能归用户本人所有,企业使用时可以考虑引入利益分配机制,这将进一步为企业收集、使用数据提供行为参照。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