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然院士:下一代机器人将“与人共融” 是中国机会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07-10 09:33

来源:人民网

07.jpg

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今日在京开幕,上午大会高峰论坛特邀4位嘉宾作“战略与趋势”主题演讲。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作了题为《机器人助力中国智能制造》的演讲,提出中国要实现智能制造离不开机器人,而下一代“人机共融”的机器人将是中国的机会,也是应当着力突破的方向。

王天然认为,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产值很高,但是质量、效益、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目前正在经历劳动者工资快速上升,劳动力短缺的变化。如果我们要想实现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提高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当中最智能化的、灵活的机器人设备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机器人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部分已经成功应用。比如科考机器人曾到南极进行过科学考察,水下机器人也曾潜入深海进行科考,移动机器人参与救灾和反恐防爆的应用,另外,核电站应用机器人、脑外科手术机器人也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应用。服务机器人也在“酝酿和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机器人的自给产能无论数量还是产值都有所增长,但是所占份额很小。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王天然指出,中国的机器人应用较为不平衡:从地域来看,主要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向其他区域过渡。从应用领域来说,汽车和电子行业应用较多,其他领域应用较少。

“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学科交叉三大要素给机器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王天然分析,“当前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用户的个性化制造要求越来越强烈,这样就需要灵活、快速的生产单元。这其中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国际间能够快速标定。”另外,现在的工业机器人是没有“手”的,人们一直希望能够发明一个廉价的、通用的“手”。

他认为,机器人应用的主要障碍就是人和机器人还不能很好地融合。“所谓的与人共融,就是能在同一自然空间里工作,能够紧密地协调,能够自主的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够自然的交互,同时要保证安全。实现这样的与人共融的机器人,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就会改变,是一种朋友关系,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帮助。”

“与人共融,就是要让机器人把人的符号化能力、学习能力、预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机器的精准、力量、重复能力、作业时间、环境耐受力结合在一起。”王天然说,“如果看得更远一点,未来还要在分子尺度上实现人与机器人共融。”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支撑设备,必将助力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满足中国的民生需求。与人共融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各个学科的交叉结合将为机器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它、抓住它为我们服务。”王天然总结道。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