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危害大,鸟类也未能幸免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01-10 16:48

20180110164808_88ac5c.png

▲这只西蓝鸲在一个天然气田的巢箱里守护着它的蛋。由于压缩机噪音导致它无法辨别其环境是否安全,因此它必须在守护巢穴和出巢为雏鸟寻找食物之间二选一。来源:Nathan Kleist

本周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中,由Nathan Kleist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三种种类的成年鸟和雏鸟都表现出多种由噪音引起的慢性应激症状,主要为应激激素水平的异常。此外噪音还会影响雏鸟的健康。

研究人员选择了西蓝鸲(western bluebirds)、山蓝鸲(mountain bluebirds)和灰喉鶲(ash-throated flycatchers)三种鸟类作为研究对象。在与噪音源(气体压缩机)相隔不同距离的地方设置了240个巢箱,鸟类就在这些巢箱里筑巢。研究人员在一定的噪声梯度范围内,通过测量应激激素皮质酮的水平检查了筑巢鸟类的应激反应。

结果表明,处于持续噪音环境下的鸟类表现出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非常相似的症状。噪音越大,三种鸟的成年鸟和雏鸟体内的皮质酮基础水平越低。低皮质酮可能是压力强烈的标志,身体已经调低了激素的基线水平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

而在测试雏鸟对突发威胁的反应时发现,与典型的高应激水平相比,鸟类的皮质酮暴涨,并且回落至基线水平的速度缓慢。这种症状也与之前对人类和啮齿动物的慢性应激出现的症状相似。

此外噪音还影响了雏鸟的健康。在最嘈杂的环境中,雏鸟体型变小,羽毛发育减少,这可能减少它们的生存几率。即便最耐噪音的西蓝鸲的孵化率也因噪音而下降。Guralnick认为,持续的噪音可能作为“声学毯子”,消除了鸟类探测掠食者、竞争者和同种的声音线索。由于无法分辨自己的环境是否安全,母鸟必须在巢穴守卫和为雏鸟寻找食物中二选一。而总是处于应激状态,这最终会对生理健康和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总而言之,噪音减少了动物的栖息地,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健康状况,并最终影响了它们的数量。

共同作者之一的Clinton Francis认为听觉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的普遍监视系统,听觉在进化上可能是比较保守的,所以这项研究的结论可能在人类中也成立。

这项工作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科界原创

   编译:伊幻  审稿:西莫  编辑:张梦

来源:https://phys.org

相关推荐 换一换